如何让绵阳“涪城蚕茧”特色品牌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发挥独特作用的思考与对策
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作为四川省第二大城市、川渝地区第三大经济体的绵阳要主动融入、配合成渝共同唱好“双城记”,就必须要有独特优势,发挥特有的魅力,在双城经济圈中占有一席之地。在经济增长点之一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绵阳蚕丝产业优势显着。从古至今,丝绸之路上丝织品的重要来源在四川,绵阳蚕丝则是四川的重要产区。蚕桑产业是绵阳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主导产业,已建成“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四川省现代蚕桑产业示范园区”,拥有“涪城蚕茧”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涪城蚕桑入选四川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大案例。我市蚕桑产业体量较大、产业链较完善,独具特色还可复制扩产。蚕桑产业深根文化载体,嫘祖文明驰名中外。如果做大做强“涪城蚕茧”特色品牌,将会在双城经济圈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明显的带头作用,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北向大通道,加速融入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从而拓展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一、绵阳嫘祖文化与蚕桑产业的发展
经过省、市多年大力推动,嫘祖文化走出绵阳、走向世界,开办了四川省嫘祖文化促进会官方网站,创办了《嫘祖风》网刊、成立了嫘祖摄影艺术院、盐亭县嫘祖文化研究院,为绵阳增加了名气、增添了底蕴,盐亭县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认定为“嫘祖故里”“嫘祖文化圣地”,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被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确认为“千年古县”,盐亭嫘祖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全面开启了中华民族大规模拜祭人文女祖的先河,在海峡两岸产生了广泛影响。
为了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近年来,我市在涪城区培育形成了以优质精品蚕茧、食用菌、间作蔬菜、桑果种植为基础产业,缫丝、丝制品加工为第二产业,蚕桑文化休闲观光及特色旅游产品销售为第三产业的现代蚕桑特色产业,拥有标准化桑园近5万亩,配套建设标准化养蚕大棚30余万平方米,通过桑园让利返包,培育家庭农场主500余户,带动养蚕农户万余户;参与业主“拎包发展”不需大的投入,免除了技术风险,不担心市场波动,生产积极性高;企业保底价收购蚕茧,与蚕农建立了紧密、互相信赖的利益联结机制,蚕茧做到100%收购;开展桑树资源深加工,开发“八倍蚕”蛹虫草、“桑之玉”桑叶茶、“七彩之虹”丝绵被等产品;利用废弃桑枝条种植桑枝食用菌“桑之玉”品牌产品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名特优新”农产品;千鹤桑田观光带,集产业技术展示培训、亲子体验观光、蚕丝文化展示等为一体,成功举办了两届四川“蚕乡故事”,开展蚕桑书画展、举办桑果采摘节、桑菇采摘节、蜀绣研究会等活动,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科技体验、健康养生的重要景区。
2019年,仅涪城区产鲜蚕茧3500吨,生丝220余吨,总产值5亿余元,养蚕户增收2.5亿元。“涪城蚕茧”成为国内顶级丝绸企业的优质稀缺原料,2014年APEC领导人“新中装”和2016年G20峰会丝绸用(礼)品所用生丝主要原料来自涪城,成为了“爱马仕”“香奈儿”等着名奢侈品品牌的优质原料,路易威登、开云集团等世界顶级奢侈品集团多次到涪城开展近一个月的考察,绵阳天虹丝绸公司开发生产的高档蚕丝被,远销欧洲、中东地区。涪城区蚕桑产业园被命名为“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四川省现代蚕桑产业示范园”,拥有“涪城蚕茧”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绵阳天虹丝绸公司获得“四川省茧丝绸行业十佳企业”“四川省级优秀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涪城蚕桑入选四川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大案例。2019年8月,以蚕桑产业为特色的“国际蚕桑小镇”杨家镇被认定为省级特色小城镇。“涪城蚕茧”成为了嫘祖文化的有力支撑,初步具备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脱颖而出的实力。
二、绵阳“涪城蚕茧”发展存在的困境
做大做强蚕桑特色产业,建设成渝优质绿色农产品基地,可以进一步推进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我市农业发展的竞争力,这既是绵阳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协同发展的需要,也是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有益契合。
但绵阳“涪城蚕茧”产业发展还存在困境:一是知名度不够。“涪城蚕茧”成为全国蚕茧的质量标杆,但品牌知晓度及品牌价值还不够高。二是规模经济尚未形成。涪城区虽已建成标准化蚕桑基地达5万亩,但5亩以上业主大户仅500余户,大部分农户自建桑园未经组织统筹,分布呈碎片化。三是产业升级和链条延伸不够。“涪城蚕茧”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加工技术待提升和改进,深层次开发品种少,产品附加值不高。四是现代产业观光体验设施建设不足,功能还不完善,缺乏游客参与体验蚕桑文化项目。五是蚕桑产业与嫘祖文化建设尚未形成一体化建设效应。
三、对策与思考
要让“涪城蚕茧”特色品牌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就必须整合嫘祖文化和蚕桑产业发展优势、打造蚕桑高品质产业空间,推动产城融合、加大科技研发、做优品牌推广、增加对外出口,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协同融合,打造形成蚕桑产业核心竞争力,力求与成渝等核心城市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和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制定空间规划,构建产业协同发展。将现有蚕桑产业和嫘祖文化捆绑打造,打破县域界限,支持涪城以“国际蚕桑小镇”为主打造蚕桑产业核心区,延伸盐亭等地打造蚕桑产业扩展区,建立起全市协同发展的蚕桑产业规模发展规划,为构建互补互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蚕桑特色产业体系提供规划保障。力争通过3—5年,建设以国际蚕桑小镇为核心、辐射周边县市区面积达15万亩、产值30亿元的蚕桑产业“特色农产品基地”;到2025年建成蚕桑产业链完善、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国际蚕桑小镇,建成以蚕桑为主题的国家农业科技园核心区、四川省田园综合体试点核心区;到2035年达到蚕桑规模30万亩、产值60-80亿元,打造成国际高品质丝织品原产地、中国蚕桑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中国科技农业展示区和田园综合体示范样板区。
(二)做大产业规模,推动品牌化发展。要将“涪城蚕茧”特色品牌做得像“郫县豆瓣”那样亮、那样响,一是以涪城核心区的全省现代蚕桑产业示范园带动周边扩展区,推进蚕桑基地突破6万亩,建设“1+N”个蚕桑特色产业园区,再依托产业园区建设“1+N”个产业基地,最终形成园区带动基地、基地支撑产业的高效发展模式。二是立足“涪城蚕茧”这一传统特色品牌和“桑之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鼓励各类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区域公共品牌+”形式,发展“母子”品牌,形成区域特色品牌联盟。三是整合中国工程院向仲怀院士工作站、涪城蚕业科技专家大院、天虹蚕业科技开发中心等科研资源,加强蚕桑优良品种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协同攻关,提升品牌竞争力。
(三)延伸产业链条,促进提档升级。一是发挥优质生丝制品优势,加强茧丝绸产业核心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制开发,提升制成品设计能力,融合国际化视野,打造高端蚕丝产品生产示范区,提升丰谷丝厂加工品质,满足高端市场、客户对高品质生丝的需求。二是延伸产业链末端,招引重点项目,唱响“绵州贡丝两千年”“涪城蚕茧”“七彩之虹”“八倍蚕”等品牌,力争发展成中国西部丝纺服装生产研发基地、丝纺服装产品集散中心和中国蚕桑丝绸文化旅游名城。
(四)推进农旅融合,打造蚕桑特色小镇综合体。做好蚕桑+文化、旅游、互联网等文章,打造集蚕桑种养业、丝织品加工、现代销售、创意文化旅游于一体的蚕桑特色小镇综合体。将丰谷缫丝厂6A级生丝生产和现代蚕业体验园、丝绸文化博物院、“全桑宴”绿色食品(桑叶菜、桑叶面食、桑叶鸡蛋、桑叶鱼、桑叶猪肉、桑菇、桑叶茶等),以及农特产品展示中心有机结合,开发现代产业观光体验园区,促进传统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
(五)围绕嫘祖文化和“蚕乡故事”做深做细全域旅游。一是建设涵盖盐亭、涪城等县域大旅游圈,将现有嫘祖文化和蚕桑产业融合打包宣传,让游客到盐亭祭拜嫘祖,深入了解嫘祖文化,到涪城体验蚕桑产业,感受丝绸文明的无穷魅力。二是建设蚕桑产业体验旅游圈,立足涪城蚕桑产业基地和国际蚕桑小镇,整合基地资源,让游客在这里既可以逛丝绸文化博物院,了解传统技艺,又可以品尝美味食品,还可以舒心购买蚕桑丝绸特色产品,把四川“蚕乡故事”推出四川、走向海内外。
(作者:涪城区政协 肖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