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区简况
概 述
��【概况】 2011年,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振兴。全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839.78亿元,占全市的70.62%,均超额完成奋斗目标,其中涪城区、江油市、游仙区和安县GDP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县域地区实现财政总收入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84.19亿元和33.72亿元,占全市的48.92%和51.57%,均超额完成奋斗目标。
��
��【工业经济】 县市区大力推进“工业强县”和“两化”互动发展战略,从自身比较优势出发,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县域工业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2户。县市区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76.61亿元,占全市的55.09%,增速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累计实现工业利税总额99.26亿元,占全市的59.29%,梓潼县、三台县、游仙区、平武县和江油市的增速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其中梓潼增速达195.2%;累计实现工业利润总额55.35亿元,占全市的57.48%,平武县、三台县、游仙区、梓潼县、江油市和安县的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
��【固定资产投资】 县市区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2.45亿元,占全市比重的79.74%,均超额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任务,除北川羌族自治县、安县和平武县三个极重灾县以外的其他地区增速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
��【居民收入水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超过14%,除涪城区、游仙区以外的其他县市增速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方面,除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外的其余县市区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除平武以外的县市区增速超过20%。在收入大幅增加及扩大内需政策的持续作用下,各县市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1.57亿元,占全市的91.4%,均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实现旅游收入97.22亿元,其中,北川羌族自治县和平武县的旅游业实现再生性跨越,增速分别达246.3%和170.3%。
��
��【民营经济及招商引资】 县市区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437.48亿元,占全市的67.24%,实现民营工业增加值187.94亿元,占全市的64.60%。到位内资达288.86亿元,占全市的59.32%,其中盐亭县、安县、梓潼县、游仙区、江油市的增速均超过30%,分别达82.4%、59.5%、39.3%、34.7%和30.4%;到位外资达18567万美元,占全市的58.26%,涪城区、梓潼县、平武县增速列前三位,分别达118.6%、93.6%和60.3%.
��
��【水利能源设施建设】 武引二期灌区工程、开茂水库开工建设,武都、龙凤、科光三级电站建成投产试运行,土城河一二级电站、开坪电站等加快建设,在建电站全年完成投资11.4亿元。神华巴蜀江油燃煤机组及储煤基地项目加快前期工作。城乡电网建设步伐加快,完成投资11.3亿元。江油厚坝88.1平方公里油沙探矿权公开出让,国能三台生物发电项目开工建设。
��
��【“三农”工作】 北川维斯特、建丰林产等5户企业新增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总数达30户;新增市级龙头企业34户,总数达297户;新增市级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5个,总数超过300个。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成绩,连片发展种植业1.3万公顷,规模养殖户达到8331户,完成新民居建设6.1万户,建成新村(聚居点)438个,涉及农民2.3万户,示范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5%以上。(张晓谦)
��涪城区
��【自然条件】 2011年,涪城辖区面积597.7平方公里,辖2个乡、12个镇、9个街道办事处,142个村、104个居民委员会;1110个村民小组、860个居民小组。耕地面积12658公顷。有砂、卵石、石材、黏土等非金属矿藏5种。主要河流2条,涪江最大,流经区境39.25公里。主要旅游景点16个。全年造林523公顷,森林面积15360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8.34%。市区年降水量879毫米,年平均气温16.7℃,年日照时数953.1小时。
��
��【人口】 户籍总人口68.48万人,增加0.61万人,增长0.89%;其中:农业人口19.65万人,非农业人口48.83万人,城镇化率72%。人口出生率8.85‰,人口死亡率4.21‰,人口自然增长率4.64‰。在总人口中,男性34.47万人,女性34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1.4∶100。0~17 岁11.04万人,18~34 岁15.89万人,35~59 岁30.34万人,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11.20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16.1%、 23.2%、44.3%、16.4%。
��
��【经济概况】 辖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447.6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增长16.3 %,增速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52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83.68亿元,增长20.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7.5亿元,增长10.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9∶60.1∶36.0调整为3.7∶63.3∶33.0。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9% 、77.0%和22.1%。
��实现财政总收入103.18亿元,增长50.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8.68亿元,增长48.8%;其中:税收收入27.11亿元,增长40.4%。上划中央两税17.61亿元,增长39.3%。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1.18亿元,下降23.3%。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36.77亿元,增长16.2%;其中:居民储蓄余额385.78亿元,增长23%。各项贷款余额493.22亿元,增长17.2%。全年保费收入11.83亿元,增长7.62%;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8.17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3.95亿元。各项赔款与给付支出4.17亿元;其中:人身险赔付支出0.13亿元,财产险赔付支出4.04亿元。
��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辖区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68.44亿元,增长20.1%,增速比GDP快3.8个百分点,占辖区GDP的59.96%,比重比上年提高1.36个百分点,对GDP 的贡献率达到64.2%。其中: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136.19亿元,增长26.3%。
��
��【农业】 辖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29亿元,增长3.8%;农业增加值实现16.52亿元,增长3.7%。其中:种植业增加值9.09亿元,增长5.3%;林业增加值 0.36亿元,增长8.2%;畜牧业增加值6.24亿元,增长0.1%;渔业增加值 0.59亿元,增长7.2%;农业服务业增加值0.24亿元,增长8.5%。全区年末实有耕地面积11994公顷,减少664公顷。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6459公顷,减少754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7601公顷,增加406公顷;其中:蔬菜种植面积10088公顷,增加557公顷。全年粮食产量100826吨,减少2929吨,下降2.8%。油料总产量18919吨,增长0.6%。蔬菜产量30.9万吨,增长7.7%。出栏生猪43.96万头,下降3.7%;猪肉产量31095吨,下降2.6%。出栏小家禽1158万羽,增长0.8%;禽蛋产量6026吨,增长1.8%。牛奶产量6412吨,下降9.8%。水果产量16455吨,下降14.3%。水产品产量11950吨,增长4.6%。全年造林329公顷,义务植树63.5万株;年末封山育林面积842公顷;育苗面积230公顷。全年有效灌溉面积6500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21.27万千瓦,增长10.83;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86万吨;农村用电量16688万千瓦时。
��
��【工业】 辖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快速发展,规模企业208户,增加12户。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40.78亿元,增长27.9%。全部工业增加值261.28亿元,增长21.8%,工业对全区GDP的贡献率为73.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8.4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66.98亿元,增长6%;产销率达95.61%。工业企业利润总额42.78亿元,增长25.63%。
��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成功实现二次创业,规模工业总产值年达到116亿元。光通信产业园、华拓光模块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1+4”优势产业实现产值112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95%,光通信等新兴产业起步良好。富临集团、双汇食品等一批扎根型、领军型大企业发展壮大,龙华薄膜、三力股份等一批后劲强、发展快的中小企业迅速成长,亿元企业达到13户,规模企业达到67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8.62亿元,第三产业对财税的贡献率达到64%。以长虹民生物流、双汇物流等为重点的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打造安昌路、健安街等特色街区,丽景金海岸、凤凰城、长虹世纪城成为城市消费新热点,新建和改造农家店137家,城乡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AA级旅游景区、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分别达到3家和33家,龙门镇小桥村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坚持发展特色精品农业,粮油、生猪、小家禽、蔬菜等主要农畜产品持续增产,实现农业增加值11.38亿元,粮经比例调整为47∶53。杨家万亩葡萄产业园、石洞万亩经济林木基地、金峰十里蔬菜长廊、关帝生态养殖园初步形成。沪川牧场、华恩农业等89个农业产业化项目,28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9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36万户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三次产业结构由13.3∶48.7∶38.0调整为12.2∶50.5∶37.3。
��
��【建设环保】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88.18亿元,增长20.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06.53亿元,增长33.8%;更新改造投资完成85.44亿元,增长16.1%;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83.43亿元,增长10.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64亿元,下降.4%;第二产业投资77.88亿元,增长0.1%;第三产业投资207.66亿元,增长40.5%。
��全年施工项目524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33个。全年建成投产项目233个。全年新增固定资产66.39亿元。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建筑企业单位数130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92.77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39.08万平方米。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2.4亿元。商品房竣工面积223.40万平方米,销售面积230.03万平方米,销售额104.09亿元。
��环保力度加大,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据市气象局监测:市区年降水量834.2毫米,年平均气温16.6℃,年日照时数1128.7小时;空气、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森林面积15359.62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8.34%。
��
��【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生产及建设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公路通车里程1098.19公里,等级公路937.4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9.6公里;境内铁路通车里程160.78公里。公路货物周转量200173万吨公里;公路旅客周转量122947万人公里。绵阳机场累计保障起降6953架次,增长18.33%;实现旅客吞吐量62.28万人次,增长7.9%;实现货邮行吞吐量7878.8吨,0.5%。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37.95亿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37.16亿元,邮电主营业务总收入12.58亿元,其中电信主营业务收入11.78元。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38.67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153.69万户;互联网上网用户数26.6万户。
��
��【商业旅游】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139.29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20.39 亿元,增长17.6%,住宿、餐饮业零售额 18.91 亿元,增长22.9 %。商品交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6家。
��对外贸易取得较好成绩,全年出口总额83270万美元。招商引资取得显着成效,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实际到位内资107.61亿元。
��旅游业逐步恢复。辖区内全年接待游客207万人次,增长20.3%;旅游总收入实现25.44亿元,增长27.14%;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5.22亿元,增长 28.54%;旅游外汇收入343.56万美元,降低40.7 %。年末拥有星级饭店9个,星级饭店客房总数1652间。
��
��【教育事业】 2011年,拥有小学学校41所,在校学生5.27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 100%;普通中学38所,在校学生8.28万人,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中等职业学校17所,在校学生2.08万人;小学、普通中学、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分别为2768人、4912人、2768人。普通高校 8 所,全年共招生27906人(含成人教育,下同),在校学生84440人,毕业学生总数22161人,教师4191人。
��
��【文化事业】 年末有区内公共图书馆6所,藏书632.5万册;剧场、影剧院7个,文物保护区1个。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广播、电视覆盖率均为100%,“村村通”工程建设继续巩固,有线电视入户工作积极推进,拥有有线电视用户27.71万户,拥有数字电视用户22.72万户;通光纤有线电视信号村通率100%。
��
��【卫生事业】 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含诊所等)25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9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个,妇幼保健机构2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7987人,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2747人,注册护师及护士2933人;卫生防疫人员数113人;各类卫生机构实有床位6041张;医院门诊人次(含卫生院)430万人次;0~7岁儿童建卡率100%,计划免疫“四苗”全程接种率100%。婴儿死亡率1.61‰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76‰;产妇住院分娩比例99.95%。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23.53万人。
��
��【社会生活】 年末城乡从业人员45.58万人,比上年增加2.13万人,增4.9%;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3.88万人,下降2.5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 16.06万人,增长1.9%;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5.64万人,增8.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204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3%。
��
��【城乡居民收入】 2011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93元,人均增加2674元,增长15.53 %;其中:工资性收入人均14998.52元,增加1170.66元,增长8.47%;经营性纯收入1813.98元,增加465.15元,增长34.49%。城镇单位在岗职工15.68万人,在岗职工劳动报酬59.04亿元,增长30.47%;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38321元/人,人均增加5685元,增长17.42%,居民从经济增长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9246元,人均增加1540元,增长19.98%。从农民收入构成看,农民人均工资性(务工报酬等)收入3601元,增收1035元,增长40.34%;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 7085元,人均增收987元,增长13.93%;财产性纯收入(租金、利息、集体分配、土地转包等)人均686元,人均增收减少53元,下降53%;转移性纯收入人均达902元,增加208元,增长17.14%。
��
��【城乡居民消费】 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888元,增长18.43%,其中食品消费支出5900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1%,降低2.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536元,增长7.2%,其中:食品消费支出2481元,恩格尔系数为41.8%;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6.77平方米,其中:楼房面积31.43平方米。
��
��【市场物价】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上涨 5.0%,涨幅提高1.5个百分点,但比全省低0.3个百分点,CPI呈现高位运行态势。八大类消费品7涨1跌,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1.0%,是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居住类价格上涨 6.7%,是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又一重要因素,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2.5%,衣着类价格下降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1.2%,医疗保健价格上涨1.7%,交通通讯类价格上涨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5%,与上年基本持平。
��
��【社会保障】 2011年,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0.04万人,增加3.92万人,增长15%;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24.56万人,增加2.21万人,增长9.9%;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08493人,增长2.4%;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23.53万人;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5529人;领取农村低保人数8630人。年末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12个,床位数1545张;社区服务设施数3处。
��
��【产业园区建设】 坚持把涪城工业港作为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两化”互动的关键抓手,重点围绕产业园区、产业集聚、产业新城三个层次,做好中小企业集中发展区启动建设,加快完善工业港基础设施,全力攻坚项目引进和建设工作,不断提高产业承载和集聚发展能力。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总部城项目30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封顶,邮储银行入驻总部城金融街,总投资3亿元的科技城光通信产业园项目启动建设;石塘商贸物流城毅德项目50万平方米主体商铺启动建设,龙汇仓储、万盛实业商贸项目正式落户园区;龙门农副产品物流加工园区高水蔬菜批发市场项目开盘营业。
��
��【灾后重建】 坚持科学重建、和谐重建、务实重建、艰苦重建,全区规划建设的330个灾后重建项目完工325个、完成投资57亿元;农房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城镇住房重建进展顺利,58所学校、12个敬老院和22个医疗卫生机构竣工投用,54个水利设施项目全部完工,225公里重建道路实现通车,119个产业项目建成达产。在全力确保高质量高水平完成灾后重建任务的基础上,加快重建成果整合提升转化,努力实现灾后发展振兴。
��
��【对外开放持续推进】 政府机构改革、社会事业体制改革顺利实施,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面完成。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权责利关系理顺,基层发展活力有效激发。坚持大开放促大发展,创新招商引资机制,组建专业招商队伍,推进招大引强、错位发展,成功引进海瑞尔重型包装、龙汇仓储和佳昊农业等一批产业项目;第十一届西博会签约项目全部履约并开工建设,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均居全市第一。全年引进内资项目48个,到位内资52.8亿元、增长24.2%,引进外资项目4个,到位外资5396万美元、增长118%。创业服务中心发展壮大,入驻企业达到178家,2011年税收达到1.42亿元。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参加广交会、西博会等国际国内知名会展,与成都成华区、上海徐汇区等地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王 �)
��游仙区
��【自然条件】 全区面积973平方公里,辖1个经济开发区、1个经济试验区、24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259个行政村,2208个村民小组,42个居民社区居委会,可耕地面积28889公顷,林地面积15033公顷,主要河流4条。主要旅游景点6个,年降水量998.99毫米,年均气温18.01℃,日照1196小时。
��
��【人口】 2011年,全区总人口51.62万人(不含九院科学城办事处),其中非农业人口18.19万人,农业人口33.43万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08∶102。辖区出生人口2198人,出生率2.91‰;死亡人口2387人,死亡率4.1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1‰,少数民族23个,共2411人。
��
��【经济概况】 201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117.74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3%(按可比价计算),高出全市平均水平0.1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74亿元,比上年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61.91亿元,比上年增长23.2%;第三产业增加值35.09亿元,比上年增长9%;辖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5.36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区属固定资产投资66.96亿,同比增长8%,财政收入7.44亿元,比上年增长43.8%;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11.41亿元,比年初增加11.3%。
��
��【农业】 2011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26亿元,按可比价算比上年增长3.9%。粮食总产量23.91万吨,比上年增长1%;油菜子总产量3.27万吨,比上年增长4.4%;蔬菜总产量18.94万吨,比上年增长1.52%;生猪出栏57.03万头,比上年下降3.3%;小家禽出栏1140.89万羽,比上年增长0.9%;蚕茧6715吨,比上年增长5%。
��
��【工业】 2011年,全区辖区内区属规模工业总产值实现141.49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区属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37. 62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34.56亿元,比上年增长46.2%;产销率为97.93%,同比增长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35780万元,比上年增长36.29%;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1%。
��
��【建设・环保】 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45.98亿元,比上年增长9.42%;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5.83亿元,比上年增长32.58%;建筑房地产业完成投资5.15亿元,比上年下降52.22%;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0.3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93%;房屋竣工面积3.1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1.49%。实现商品房销售收入7.11亿元,比上年下降21.56%,全年环境保护总投资998.13万元,比上年增长5.5%。
��
��【陆路交通】 2011年底,通车里程1699.91公里,其中干线公路99.91公里,县、乡公路899.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通车里程203.13公里。运输车辆2321辆,客运线路31条,交通运输完成增加值6997万元,全年公路旅客周转量35113.97万人公里,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9988.11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52%。
��
��【商业・旅游】 2011年,区内消费品零售总额4462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商业从业人员3.11万人,旅游业年内接待国内外游客90.23万人,比上年增长12%,旅游业年收入达10.6亿元,比上年增长52.23%;旅游基础设施投入5300.18万元,旅游引资3.19亿元。
��
��【科技・教育】 全年成功申报省、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1项,争得科技无偿补助资金701万元;有普通高中2所,高级职业学校1所,中等专业学校2所,初级中学28所,小学76所,幼儿园88个。在校学生48111人,有小学毕业生4191人,初中毕业生4022人,教师3097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
��【文体卫生】 全区有文化馆、图书馆、文化中心站(所)27个,有儿童乐园26处,有老干部活动室26处,有医院(卫生院)38所,有床位2588张,医疗技术人员1533人。
��
��【社会生活】 2011年,投入专项资金2211万元,帮助新增就业5199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110人,区内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为86.1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全年支出失业救济金17.11万元。实现“五险”累计参保16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6.11万人;发放下岗职工创业小额担保贷款759万元,帮助2411人创业成功,带动就业1.23万人;全年发放廉租住房补贴1105户(计220万元),完成棚户区改造1130户,发放城乡低保金2239.1万元,城乡医疗救助金513万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80.1%。全年投入民生工程建设资金13亿元,完成8类75项民生工程任务。人民保险实现保费收入2881.1万元,比上年增长0.01%;人寿保险实现保费收入88223万元,比上年增长0.13%;保险总赔付额达到8211.12万元,保证了赔付兑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550元,比上年增长12.8%。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4.11平方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20元,比上年增加900元,农民人均住房面积76.81平方米。
��
��【灾后重建】 全区重建项目总体规划743个全部开工,竣工742个,完工率99%。完成投资126.16亿元,投资完成率达99%。完成农村和城镇住房的重建和维修扫尾工作;45所学校和31个医疗卫生机构的重建工作于2011年9月底全面完成;广电计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大幅提升,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到2011年底,全区列入灾后重建规划的743个项目已全部开工,项目完工率和投资完成率均超过99%;编制完成灾后重建发展振兴规划,储备重点项目616个,规划总投资403.7亿元;完善配套兴事发80万樘安全门,雅化亿发雷管等产业项目,加强游仙的发展后劲。
��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9户,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5户,雅化集团上市后企业运营理更规范,雅化特色工业园建设启动,东材科技、湖山音响年产值均超过1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7.62亿元,同比增长27.5%,工业增加值居全市第四;实现利润总额135780万元,同比增长36.29%,利润总额居全市第一。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显着,经济试验区产业结构优化,石马工业集中发展区快速壮大,新桥中小企业工业园积聚效应初步显现。规划面积31.88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正式启动建设,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工业技改投入快速增长,全年推荐申报技改项目45个,技改投入总额达15亿元。企业技术创新加快,产品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全区现有企业技术中心13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四川省着名商标9个、四川省名牌产品15个。
��
��【农村工作加快推进】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26亿元,同比增长3.9%。农业结构优化,农村土地流转达6667公顷,省级龙头企业达4户、市级龙头企业达26户,专合组织、专业大户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生猪、蚕桑、优质粮油、无公害蔬菜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初步形成。新农村建设加快,全年投入项目资金18000多万元。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街子乡岳家村、新桥镇新跃村、魏城镇关帝村道路、管网、水利等基础条件全面改善,形成蔬菜产业化核心基地1000公顷。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完成街子乡岳家村、新桥镇新跃村、魏城镇花庙村和金华村农村产权确权登记工作。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全年发放农业政策补助款3829.9万元。自主创业、劳务输出、特色种养殖等农民增收途径不断拓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900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武引渠系维护、病险水库整治全面完成,全年新建通乡通村水泥路90余公里,新(改)建水利设施550处。
��
��【三产发展日益活跃】 流通商贸繁荣,开元场、沈家坝、芙蓉汉城、六里村等片区商业中心初步形成,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中间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兴起,城乡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62亿元,同比增长17.8%。金融业稳步扩张,辖区内金融从业企业达到18户,年未存贷款余额达到211.3亿元,旅游业加快发展,“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区)”顺利通过验收,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0.6亿元,同比增长52.23%。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全年楼盘施工面积90.11万平方米,销售面积28.33万平方米,建成城东壹号、芙蓉世纪阳光、加州阳光等一批大中型商住小区,“山水富乐”宜居城市的品牌效应日益显着。
��
��【财税快速增长】 坚持广开税源,扶持成长型企业,培植税源,使年纳税上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5户。财税收入大幅增长,可用财力不断增加,全年实现一般预算收入3.05亿元,同比增长40.3%。强化财政预算管理,深化部门预算、政府采购、财政评审等财政改革,重点支出得到切实保障,全年完成采购项目301个,采购预算总金额7119.1万元,实际采购金额6322.19万元,节约资金796.91万元。
��
��【项目投资成效明显】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7.1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3%,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奋斗目标的100%。东材科技、开元磁材等工业企业技改投入加大,经济开发区、经济试验区、石马工业集中发展区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五里梁初步形成10公里城市道路,工业发展基础夯实;航空新城、城南新区二期基础设施等项目全面实施;辖区绵梓路、绵盐路、绵遂路改造全面完成,成绵乐城际铁路、二环路等省市重点工程顺利推进;区内小永路、中环线、胜黎路等骨干道路等级提高,区域交通承载能力显着增强;仙海大道、东津大道风貌大幅提升,市政基础配套设施完善,群众生活更加便捷。积极谋划和储备大批“打基础、利长远”的优势项目,雅化特色工业园、乐活国际城等重大项目已经签约并启动建设。
��
��【民生工程不断完善】 坚持公共财政多予少取,发展成果惠及群众,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体育九大民生工程80个项目完善,全年累计投入民生资金达13亿元。区惠民帮扶系统共接待来访群众9011人次,救助困难群众4999人次,为困难群众家庭申领和发放助学、大病救助、应急救助等各类救助金598.11万元。
��
��【对外开放成效显着】 坚持以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为主线,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拓展招商渠道,实现从招商到选商,从引资到选资的转变,成功与保和富山、四川凯越等企业建立项目合作关系。全年共履约项目21个,到位资金47.16亿元,同比增长25.74%。
��
��【公共事业发展迅速】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全年成功申报国家、省,市级以上科技项目21个,争取资金701万元,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两基”成果巩固,“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卫生、职教、高中学校职工绩效工资按政策全额执行到位。文体事业快速发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扎实开展,有线电视村村通、公益电影放映任务全面完成。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顺利,重大疾病防控和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加强,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全年为参合群众补偿医疗费4877万元。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88‰以内。拥军优属和优抚安置工作稳步推进,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区”称号。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深化,社会事务管理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着,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城乡面貌改善。
��
��【社会保障日趋完善】 全年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不断加强,全年投入专项资金2311万元,新增城镇就业519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4%以内。实现“五险”累计参保16.41万人次,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6.11万人。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扎实推进,发放下岗职工创业小额担保贷款759万元,创业成功2411人,创业带动就业1.23万人。住房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发放廉租住房补贴1105户220万元,完成“棚户区”改造1130户,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3069套,解决4173户住房困难。社会救助政策全面落实,弱势群体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全年发放城乡低保金2239万元、城乡医疗救助金513万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80.1%,农村五保供养等工作受到省、市政府表彰。(赵俊良)
��江油市
��【自然条件】 江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涪江中上游地带。东与剑阁县、梓潼县接壤,南抵365bet投注盘口_365bet官网中国官网_bt365最新网址涪城区、游仙区和安县,西与北川羌族自治县毗邻,北与平武县、青川县连界。地理位置处于北纬31°32′26″~32°19′18″,东经104°31′35″~105°17′30″之间。市境轮廓呈东北至西南走向的条形状,东西宽约48.4公里,南北长约86.6公里,辖区面积2738.5平方公里。按地貌主要类型分,平坝占22.2%,丘陵占26.5%,山地占51.2%,台地占0.1%。涪江在江油市境内全长62.3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63立方米/秒,是江油市境内最大的河流。有耕地3.88万公顷。矿藏20余种。旅游景区30多个,其中国家级AAAA级景区1个。窦�山云岩寺和重华老君山古硝洞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市森林覆盖率为47.8%。2011年,全市辖40个镇(乡)、4个街道办事处、8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64 个村民委员会。
��
��【人口】 2011年,全市公安户籍人口为88.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1.79万人,非农业人口26.53万人;男性人口45.10万人,女性人口43.22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4.3∶10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7.53万人,城镇化率为48.6%,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7.96‰,死亡率5.85‰,自然增长率2.11‰,政策生育率93.35%。
��
��【经济综述】 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200亿元,实现214.11亿元,增长15.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0.1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7.60亿元,增长23.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6.34亿元,增长9.8%。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3.6%、73.0%和23.4%,分别拉动GDP增长0.5、11.5和3.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构成比14.1∶50.3∶35.6,与2010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8个百分点,二产比重首次超过50%,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着。2011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100亿元,达到107.53亿元,增长18.9%,快于GDP增速3.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50.2%,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54.5%,拉动GDP增长8.6个百分点。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40.87亿元,增长27.4%。民营工业对民营经济的贡献率为48.2%,拉动民营经济增长9.1个百分点。
��
��【农业】 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继续按照建设大产业、大基地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以建设产粮大县、生猪繁育大县、仔猪大县、西部地区獭兔第一县、四川商品蔬菜基地为目标,突出2万公顷商品蔬菜产业基地建设,发展1000万只獭(肉)兔、2.75万公顷优质粮油、200万只仔猪、2万公顷优质林果等五大主导产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抓好新农村示范,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2011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14亿元,增长4.1%。其中:农业产值23.65亿元,增长6.4%,占总产值的比重47.2%;牧业产值23.12亿元,增长1.2%,占总产值的比重46.1%,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30.17亿元,增长4.0%。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16万公顷,增加54公顷,增长0.1%。其中:小麦面积1.41万公顷,增长0.3%;稻谷2.21万公顷,增长2.8%;玉米0.90万公顷,下降6.2%。油料面积1.63万公顷,增长0.8%(其中:油菜子1.51万公顷,增长0.5%)。蔬菜面积(菜用瓜)1.28万公顷,增长8.0%。2011年,粮食总产量31.59万吨,增产1.9%。其中,小麦6.68万吨,增产1.7%;稻谷17.31万吨,增产1.7%;玉米4.72万吨,下降4.0%。油料4.01万吨,增产5.1%。蔬菜瓜果40.94万吨,增产10.0%。全年全市出栏生猪70.01万头,下降2.8%;年末生猪存栏51.98万头,增长1%,其中能繁母猪9.28万头,增长0.9%。出售和自宰小家禽1467万羽,增长1%;禽蛋产量2.05万吨,增长1.9%。肉类总产量8.25万吨,下降1%,其中:猪肉产量4.95万吨,下降2.8%。水产品产量1.18万吨,增长4.4%。全年完成大田育苗面积6.7公顷,生产各类林木种苗400余万株,完成营造林1667公顷,累计义务植树175万余标准株,建成绿色通道60公里。2010年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检查验收顺利完成,启动天保二期工程建设,完成公益林建设封山育林任务667公顷。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4.45万公顷,森林面积1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7.8%。2011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效果显着。全年水利建设总投资6.81亿元,完成土石方工程量504.74万立方米。修复水毁工程135处,新建防渗渠道415.2千米,整治改造堤防13千米,疏浚河道86千米,整治渠道252.1千米,除险加固水库1座,新建山坪塘15口,精修山坪塘498口,蓄水池新修整治229口。新增和恢复蓄引提能力7796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60公顷,恢复和改善灌面1.12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600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58平方公里,新增供水受益人口21.57万人。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0.41万千瓦,增长6.6%。全社会用电量20.77亿千瓦时,增长11.9%;其中大工业用电量15.08亿元,增长14.6%,农村用电量2.38亿千瓦时(不包括农村大宗工业用电),下降1.7%。2011年,全市新增365bet投注盘口_365bet官网中国官网_bt365最新网址级以上龙头企业5家,总数达到38家;实现农产品加工经营销售收入19.81亿元,增长2.6%;新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28个,总数达到了220个;规范发展合作社30个。2011年,绵江新农村示范片完成投资3.97亿元,23个村全面启动建设,新发展蔬菜面积481公顷,连片规模达到1720公顷,示范片各类适度规模养殖户累计达到2500户。新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年完成80个村的新村及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
��【工业・建筑业】 2011年,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10户,达到162户,实现总产值280.20亿元,增长39.8%;实现工业增加值85.86亿元,增长27.1%。全部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为67.2%,拉动GDP增长10.6个百分点。工业化率为44.2%,比2010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全市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要求,大力实施产业、企业、园区“三个倍增”计划,强力推动项目、投资、创新“三轮驱动”,形成“1+3”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和“一园四带”工业发展总体格局,投资10亿元的江油・河南工业园全面建成,推动工业园区产业加快发展。2011年,江油工业园区辖区规模企业达到81户,占全市规模企业总户数的50%,实现总产值192.49亿元,增长37.7%,占全市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的68.7%,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2011年末,全市工业总产值过亿元企业增加11户,达到49户;完成工业总产值218.34亿元,增长36.8%;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7.9%,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为85.6%,拉动工业总产值增长34.1个百分点。2011年,全市六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7.8亿元,增长26.7%,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84.9%,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为73.0%,拉动工业总产值增长29个百分点。其中:冶金行业产值112.39亿元,增长23.3%;机械行业产值43.95亿元,增长55.1%;建材行业产值33.96 亿元,增长71.2%;能源行业产值20.67亿元,增长17.3%;食品行业产值19.72亿元,增长34.4%;化学工业产值7.11亿元,增长127.2%。水泥产量546万吨,增长110.6%;酱油3.29万吨,增长46.9%;纱0.67万吨,增长11.6%;发电量57.23亿千瓦时,增长5.9%;钢材88.61万吨,增长4.0%;布0.34万米,下降0.2%;粗钢17.13万吨,下降13.3%。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7.02亿元,增长31.9%;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 12.97亿元,增长70.1%;实现利税总额24.21亿元,增长43.2%,亏损企业10户,亏损面仅为6.2%。2011年,全市资质以上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46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8.19亿元,增长5.1%,其中:建筑工程产值32.57亿元,安装工程产值4.08亿元;竣工产值27.03亿元。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29.0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70.94万平方米。
��
��【财政・金融・保险】 2011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5.31亿元,增长39%;实现一般预算收入13.18亿元,增长38.1%;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08亿元,增长40.7%。其中税收收入10.78亿元,增长30.9%,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1.8%。财政总支出35.19亿元,下降39.4%;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5.96亿元,下降47.7%;政府性基金支出9.23亿元,增长10%。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58.42亿元,比年初增加6.75亿元,增长2.7%;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5.19亿元,比年初增加21.2亿元,增长15.8%。金融机构贷款余额93.47亿元,增长16.1%,快于存款增长13.4个百分点。全年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保费收入3.52亿元,下降7.5%。其中,人身险2.7亿元,下降10.9%;财产险0.82亿元,增长5.7%。两类保险赔款及给付支出2.11亿元,增长9.5%。
��
��【固定资产投资】 2011年,围绕“投资拉动、产业支撑”的工作重点,把项目建设作为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根本抓手,重点支持和实施西成铁路、绵九高速、成绵乐城际铁路等56个基础设施项目,政府投资重点向“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倾斜,在灾后重建基本结束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位持续增长。全年固定资产累计投资120.11亿元,增长31.3%。其中:基建投资59.73亿元,增长14.7%;技改投资38.64亿元,增长31.2%;房地产开发投资13.89亿元,增长2.5倍;农户投资7.85亿元。2011年,纳入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项目275个,完成投资98.38亿元。其中,总投资千万元以上亿元以下项目169个,完成投资29.41亿元,占项目投资的29.9%。亿元以上项目37个,完成投资65.14亿元,占项目投资的66%。攀长钢灾后重建项目、武都水库工程、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江油段建设项目、川西北江油基地灾后异地重建等大项目的续建,以及成兰输油管线、园区扩区等项目的开工实施,有力地带动了投资的高速增长,并将对经济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2011年,全市第一产业投资5.63亿元,下降48.3%,第二产业投资40.18亿元,增长14.1%,占投资总额的33.5%;第三产业投资66.45亿元,增长68.8%,占投资总额的55.3%。工业项目投资千万以上的项目79个,完成投资39.07亿元,增长6.5%;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16个,完成投资27.16亿元。2011年,民生及社会事业投资29.65亿元,增长7.2%,占投资总量24.7%。基础设施投资44.39亿元,增长77.4%。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突破10亿元,达到13.89亿元,增长2.5倍,总量及增速均创历史新高。商品房屋施工面积121.71万平方米,增长81.1%;商品房屋销售面积45.01万平方米,增长12%。
��
��【交通运输・邮电通信】 2011年末,境内公路通车里程1905.5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56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6公里)。全年公路客运量1366万人,增长0.7%;旅客周转量75537万人公里,增长3.6%。公路货运量1241万吨,增长32.2%;货物周转量105824万吨公里,增长44.4%,公路货运量及周转量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收入4.91亿元,增长20.6%。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小灵通)12.4万户,下降4.2%。住宅电话中市话用户6.40万户,增长7.2%;农话用户4.05万户,下降11.1%。移动电话用户78.31万户,增长20.4%。国际互联网用户7.56万户,增长29.5%。
��
��【国内贸易・旅游】 2011年,新增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企业69户,达到103户。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23亿元,增长18.1%。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总额70.02亿元,增长18.2%;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总额16.21亿元,增长17.9%。城镇市场实现零售总额44.97亿元,占零售总额的52.2%,增长19.8%;乡村市场实现零售总额41.26亿元,占零售总额的47.8%,增长16.3%。城镇市场增长快于农村市场3.5个百分点。2011年,全市积极推动窦�山、涪江六峡、观雾山以及李白故居、李白纪念馆等旅游资源大整合、大开发、大提升,增强景区带动能力和效益,加快建设旅游度假休闲目的地,促进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游客236.16万人,增长17.7%;实现旅游总收入15.47亿元,增长48.6%。
��
��【科技・教育】 2011年,组织申报省、国家各类科技项目50项,已获得立项17项,获得无偿资助资金897万元,组织实施市本级重点科技项目56项。全年获得授权专利53项。利用西屏獭兔科普示范基地、方水白玉水果协会、江油食用玫瑰基地等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的带动作用,在农村建成集科技培训、新品种、新技术为一体的示范基地,促进农村科普全面开展。2011至2012学年,全市有各类学校183所,在校学生105957人。其中幼儿园75所,在园(班)幼儿18014人;小学73所,在校学生34531人,专任教师2196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毕业升学率达到100%。普通中学30所,在校学生39104人,专任教师2970人。中等职业学校3所,职教招生3384人,在校学生9936人,专任教师294人。高等专科学校1所,在校学生4324人,专任教师218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2011年,全市高考本科硬上线3132人,上线率58.5%,万人上线比达到 37.2,其中上重点本科612人,全市应届生上本科线净增386人,增长19.9%,本科上线率、万人上线率、重点本科上线率、应届生本科上线率增幅等均列365bet投注盘口_365bet官网中国官网_bt365最新网址各县市区第一。全市中考平均分、及格率、优生率等指标较上年均有大幅度提升,其中600分以上1519人,700分以上54人,市境内普通高中指令性计划录取分数线平均水平居365bet投注盘口_365bet官网中国官网_bt365最新网址各县区前列。
��
��【文化・卫生・体育】 2011年末,有剧场1个,公园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3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21万余册,博物馆2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个,文物藏品及资料7942件。全市有电影院2个,乡镇广播站36个,广播覆盖率96.93%,电视覆盖率97.95%。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18个,其中医院19个,乡镇卫生院4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8个,诊所159个,村卫生站378个,其他医疗卫生机构4个。共有床位4938张,卫生机构从业人员6130人,其中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3903人,其中执业医师1126人,执业助理医师242人,注册护士1515人。年末,全市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61.52万人,参合率达到99.1%,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新农合病人本市就医率居各县市区之首;住院补偿率52.2%,为各县市区最高;次均住院费用2137元,为各县市区最低。开展惠民医疗服务,组织五个巡回医疗义诊队分别到40个乡镇、3个社区开展义诊活动,共计义诊3800余人次,测血压1.3万余人次,发放健康宣传资料3.12万份,咨询1.35万余人次,免费发放药品0.62万人次。全年组织无偿献血活动共46次,有3612人次参加无偿献血,总献血量722.4升。3月,江油市被命名为“四川省县级业余训练重点单位”,3所学校成功创建365bet投注盘口_365bet官网中国官网_bt365最新网址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全市扎实开展学校体育,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开展田径、足球、武术等全市性中小学生体育竞赛活动13次。群众体育场馆建设完善,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个、儿童阳光体育乐园1个,自建健身路径2条,体育场馆免费开放接待11.6万人次。
��
��【城乡人民生活】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44元,增加2574元,增长17.8%,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2.2%。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3548元,增长15.9%。人均消费支出12617元,增长14.7%,其中食品支出5280元,增长17.9%。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41.8%,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332元,增加1270元,增长21%,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5.2%。其中工资性收入3018元,增长24.8%;家庭经营收入3781元,增长21.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752元,增长2.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3.7%,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2011年末,全社会单位从业人员(城镇国有、集体单位和私营抽样)年平均工资26412元,增长6.9%,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1.8%。其中,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4695元,增长17.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5%;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21643元,增长16.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9%。
��
��【社会保障】 2011年,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积极开展扩面征缴、完善基金监督管理制度,加大定点医疗监督检查,有效推进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年末,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6.3万人(退休),增长0.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2万人(退休),下降3.5%;失业保险参保4.18万人;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0.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6.46万人;生育保险参保3.95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37.16万人。城镇新增就业7248人;就业失业登记5879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8%;完成各类免费培训8401人。2011年末,全市拥有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机构26家,床位2891张;社会福利院1个,床位350张,收养人数288人。城乡低保应保尽保,补助标准逐步提高,城镇有5817户、10006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有14999户、25792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全年累计发放低保金5526万元,城乡低保对象累计月人均补差分别达到205元和85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260元和130元。重大疾病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工作稳步推行,全年救助农村医疗对象10087人次,资助农村五保和低保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3088人,发放救助资金640万元,人均救助277元。城市医疗救助 13973人次,发放救助金673万元,人均救助622元。及时兑现优抚对象经费2684万元,下拨各类救灾支出资金783万元。(谢小东)
��三台县
��【区划人口】 全县面积2661平方公里,辖41镇、22 乡、932个村、109个社区。2011年年末总人口147393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1844人,农业人口1262091人。人口中以汉民族为主,达1472673人,占总人口的99.9%。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羌族、藏族、彝族等31个民族、1262人,占总人口的0.1%。超过100人的民族有回族383人、羌族250人、藏族221人、彝族173人。当年出生16189人,人口出生率为11‰,当年死亡12872人,人口死亡率8.7‰,人口自然增长率2.3‰。
��
��【经济概况】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6亿元,增长14.5 %,其中,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51.36亿元,增长3.9%;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62.94亿元,增长26.7%,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4亿元,增长27.7%;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51.7亿元,增长12.5 %。财政总收入11.08亿元,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增长31.9%,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亿元,增长40.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9.3亿元,减少29.7%。民营经济增加值92.98亿元,增长18.3%,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0.9∶37.9∶31.2。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83.68亿元,贷款余额74.75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8.2%、1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98元,增长17.4%,农民人均纯收入7179元,增长21%。
��
��【工业经济】 坚持工业主导地位,工业经济主要指标连续保持30%以上的增速。2011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7.19亿元,增长45.7%。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8.4亿元,增长27.7%(发改局)。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依托三台工业园,建立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产业为重点的两江工业集中区,以食品医药产业为重点的芦溪工业集中区,基本成形“一园多区”框架。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0.66亿元,增长44%,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7.9%。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式发展佳联佳禧、鸿凯双泰等重点企业,四大优势产业实现产值102.46亿元,增长59.4%。上海梅林、三台福润、古杉油脂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佳联印染、恒昌制衣、台沃科技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年内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户,总数达到95户,新增产值过亿元企业9户,总数37户。2011年,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市级技术中心7个;省级创新型企业6户、省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2户。申报国家专利236项,成功争创四川名牌产品3个,有省、市着名商标29件,其中省着名商标6件。
��
��【农业经济】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规模化种养、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加快建设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三大主导产业规模发展,实现粮食总产83万吨,居全省第三位,增长2.1%;油料总产11.5万吨,增长4.3%,连续八年居全省第一位,油菜基地被列为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基地;蔬菜总产44.5万吨,增长0.8%。现代蔬菜商品育苗中心,大蒜、海椒、出口蔬菜、泡菜原料、高架蔬菜、水生蔬菜、大棚蔬菜、枣林蔬菜等生产基地产业布局初步形成;出栏生猪189.3万头,减少2.7%,牛7.22万头,增长0.5%,羊37.21万只,增长0.6%,兔251.31万只,增长3.7%,小家禽2141.94万羽,增长1.0%,肉类生产总量18.11万吨,连续五年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明兴农业生猪扩繁场被命名为“全国首批50家畜禽标准化典型示范场”,刘营青龙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荣获“全国50佳专业合作社”称号。麦冬、米枣、油橄榄、藤椒、薯类五大特色产业发展迅速,“涪城麦冬”、“崭山米枣”被评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崭山村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麦冬实现产值10.2亿元,增长333%。向阳红藤椒获得有机转换产品认证。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总数达39家,新增专业合作社38个,总数达198个,带动农户23.1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62%。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1.62万公顷,其中林地2647公顷。拥有农机总动力46.6万千瓦,增长10%。培育各类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115个,永新省级新农村示范片通过省绩效考核阶段性验收。组织实施国家科技丰粮工程试点县项目,建成省级农业科技产业园区1个。
��
��【旅游・商贸】 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新建AAA级景区1个,三星级、四星级酒店各1家,星级农家乐2家,凤凰山城市森林公园(片区)、古�国、西平古镇等精品景区的打造进度加快。2011年接待游客252.24万人次,增长16.3%,实现旅游收入11.54亿元,增长35%。构建梓州黄金商业圈,建梓锦新城、北坝两个片区和滨江特色餐饮休闲娱乐、新德物流、马家桥综合物流以及芦溪、西平、观桥;塔山等重点商贸集聚点。其中,梓州黄金商业圈、滨江特色餐饮一条街初具规模。全县年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1亿元,增长17.2%,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县建成农家店951家、庄稼医院41家、社区综合服务社8家。销售“家电下乡”产品33万余台,财政补贴金额7690万元。创新金融服务,引进首家小额贷款公司,新增2家融资性担保公司。
��
��【社会事业】 各类教育均衡发展。2011年末,全县有幼儿园128所,在园幼儿20474人,专任教师75人;小学108所,在校学生68053人,专任教师3613人;普通中学85所,在校学生71677人,专任教师4389人,其中,普通高中学校6所,在校学生2.3万人,专任教师1513人;中等职业学校3所,在校学生11413人。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130所。初中小学有市级各类示范学校60所。高考大学本科硬上线4749人,上线率56.5%,连续九年保持全省百万人口大县第一。“两基”顺利通过“国检”。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138个,其中,个体诊所115个,民营医疗机构17个,社会办医机构9个,全县病床编制3486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727人。门诊急诊达367.06万人次,出院16.26万人次。年末有文化艺术团体9个,会员748人,创作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类作品500余件;音乐、舞蹈、书画、摄影等艺术类作品1300余件;各类艺术表演团体5个150余人,演出1250场次,观众达50万人次,放映电影11220场次,观众达330余万人次。有文化馆(站)63个,建筑面积2.88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0万册以及博物馆、档案馆各1处,电子游戏、歌舞厅等娱乐场所95家。全县有体育场地682处,县室内全民健身中心面积3000平方米,兼竞赛、训练、文艺演出等功能为一体。澳门援建体育馆,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可开展篮球、排球、羽毛球、手球等室内竞赛比赛,能容纳观众3000人。全年举办“志强杯”四川省青少年足球锦标赛等各类体育赛事13次,参加国家、省、市体育比赛29场次,获金牌1枚,铜牌2枚,荣获冠军27人次。建成全民健身站(点)504个。
��
��【固定资产投资】 高度重视投资工作,把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投资和重点项目推进会,全县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的增长趋势。年内全县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08亿元,完成市工作目标66亿元的109.2%,完成县工作目标70亿元的102.9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1.6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同)增加5.39亿元,增长20.54%,完成县工作目标41亿元的77.2%;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2.63亿元,增加2.67亿元,增长26.75%,完成县工作目标17亿元的74.29%;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3.22亿元,增加3.78亿元,增长40.1%,完成县工作目标12亿元的110.17%;农户建房投资完成14.6亿元。
��
��【城镇建设】 加快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基本完成城区9条道路升级改造和4大水系整治,凤凰山森林公园片区改造、凯江廊桥等项目加快推进;梓锦新城、北坝新区以及旧城改造同步进行。新开工建设商品房78.65万平方米。投资1300万元建成县城首座人行天桥并投入使用。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30.7%。
��
��【民生工程】 2011年,投入资金13.64亿元,全面完成113个民生项目(其中县自增29个);累计用于民生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135.89亿元;灾后重建中,民生项目投资达202.4亿元,占总投资的89.4%。廉租住房政策受益家庭10692户,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298套。1398套新建廉租房主体完工;落实就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5820人,1806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08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947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失业率3.6%,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有序转移输出农村劳务36.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4.8亿元。2011年,全县五大社会保险参保(未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总人数达33.01万人次,增长3.8%,征收基金5.56亿元,增长10.9%。62个镇乡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122.36万人,参合率99.6%。累计为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用5.6亿元。城乡医疗救助5万余人次,救助金额达4360余万元。推进扶贫开发和移民帮扶工作,2011年农村贫困人口脱贫14944名,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17亿元,4.9万余名群众脱贫解困。计划生育奖扶11293人,兑现资金813万元;人饮工程和红层找水打井,使59.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62个文化站、12个城市文化活动室、573家农家书屋、198所乡村少年宫以及县国家档案馆新馆并投入使用。
��
��【社会管理】 按要求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巩固发展全省群众工作试点县成果,实施十项工程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无职党员“三岗三有”参与大调解等特色工作得到中央、省、市充分肯定。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强化安全监管和安全隐患整治,安全生产形势稳定。依法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群众食品和用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妥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深化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活动,强化领导包案和重信重访专项治理,规范县长公开电话办理。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体系作用,成功化解中央、省、市挂牌督办信访积案21件,全县信访形势呈现良好态势。全年未发生在全省有影响的治安、刑事、邪教案件和重特大安全事故。
��
��【政务服务】 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提高行政效能。深入开展以“关键在于落实”为主题的干部作风整顿活动,狠抓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收集意见建议756条、提出整改措施16条、发现纠正问题17个,通报批评责任单位11个、组织处理14人。36名县级领导、109个县级部门深入开展“挂、包、帮”活动。在33个部门(行业)开通35部政风行风热线电话,政务服务中心现场办结率、按期办结率达100%、群众满意率达99.9%以上。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建设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代办点,建立63个镇乡便民服务中心,新建152个行政村(社区)便民服务代办点,总数达1038个。清理政府规范性文件1263件,精减行政审批项目92项。全面推行并联审批、网上审批和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审批提速达80.75%。
��
��【廉政建设】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将全年工作任务16个大项108个小项分解落实到县级领导、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并层层签订责任书。在全县932个村委会、109个社区居委会设立村(居)民代表会,建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对25名县级部门、镇乡领导干部进行责任追究。开展领导干部廉政教育410余场次,对新提拔的612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任前集体廉政谈话;对6个单位9名领导干部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363件次,立案50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52人。发挥县人大法律监督和县政协民主监督作用,累计办理1031件人大代表建议、809件政协委员提案。(蒲关新)
��安 县
��【自然条件】 安县辖区面积1189平方公里,2011年辖15镇3乡234个行政村。全县耕地面积27110公顷。矿藏29种。主要河流4条,安昌河最大,全长76.24千米。主要旅游景区3个。
��
��【人口】 2011年底,全县总人口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26万人、非农业人口6.74万人。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22.47万人、女性人口21.53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07%和48.93%。全县人口出生率9.55‰;死亡率7.09‰;自然增长率2.46‰。
��
��【经济概况】 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71.9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56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4.45亿元,增长26.8%;第三产业增加值16.93亿元,增长10%。三次产业结构为28.57∶47.89∶23.54。全县人均生产总值16400元。财政收入10.1亿元,比上年增长43%;财政支出17.76亿元,比上年下降49.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1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15.95亿元,比上年末减少1.7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7.98亿元,增长21.31%;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7.03亿元,增长19.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1.47亿元.
��
��【农业】 2011年,全县农业总产值33.85亿元,比上年增长3.9%。全县粮作物播面6.51万公顷,总产量26.15万吨,成为全国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核心县。生猪出栏57.24万头,肉类总产量5.75万吨,家禽出栏1360万羽,同比增长1 %。水产品产量20012吨,增长3.8%。全县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20个,龙头企业达到42户。生猪、蛋鸡、特种水产、蔬菜等特色农业现代化水平显着提升。优质粮油、水稻制种等特色优势产业基地达3.6万公顷。农村人均纯收入7081元,比上年增加924元。
��
��【工业】 2011年,全县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规模工业企业54户,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4.78亿元,同比增长55.1%;实现工业增加值27.2亿元,比上年增长28%.工业产品销售率93.84%,比上年提高1.04个百分点。全县亿元企业达到22户,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达到54户。工业园区完成开发5平方公里,入住企业96户,实现产值40亿元,工业增加值11.2亿元,集中开工17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2亿元。银河建化集团年产6000吨烟酸项目建成投产,兼并重组及引进战略投资人工作顺利推进,产值达到26.9亿元,成为全市县属工业的领头羊;好医生药业总部在安县注册,成功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实现产值17.6亿元;华晨汽车2011年实现第一辆整车下线,年内生产汽车1.2万辆;精细化工、医药食品、汽车及零部件三大主导产业基本形成。
��
��【城建・环保】 截至2011年底,全县灾后重建项目755个,总投资324亿元,完工751个,完工率99.4%,累计完成投资323亿元,投资完成99.6%。辽宁援建安县总投资40.27亿元,102个项目,全部完成。灾后城乡住房重建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围绕绵安同城化发展思路,邀请国内知名规划专家组织召开“安县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讨会”,请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和深圳世联公司对县城进行城市策划、战略规划。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实现了银河大道、启明星大道等城市主干道改造及绿化提升、水环境治理等城市景观工程和大南街、大北街旧城改造工程;绵安快速通道建成通车,先林大桥、县城环形路、环形路东段大桥加快建设。2011年,全县总量减排是:到年底二氧化硫在2010年5660.95吨的基数上削减存量22.64吨、氮氧化物在2010年3120.57吨的基数上削减存量156.03吨、化学需氧量(工业+生活)在2010年4193.08吨的基数上削减存量125.79吨、氨氮(工业+生活)在2010年407.05吨的基数上削减存量12.21吨、农业源化学需氧量在2010年3892.22吨的基数上削减存量62.28吨、氨氮在2010年428.82吨的基数上削减存量6.86吨。重点加强干河子沿线企业环境专项整治和8家涉重金属企业污染防治及汽车修理行业、畜禽养殖行业等专项检查行动。出动执法人员现场检查180多人/次,检查企业41家。对区域内化工、制革、水泥等重点行业开展监督性监测及夜间突击检查。通过各类排查,全年对违法排污的16家企业实施限期整改,对4家企业实施停产整改。全年完成家电拆解运输补贴审核276165张单子,拆解补贴285640张单子,审批运输补贴526.25万元,拆解补贴384.95万元。年审正式排污许可证17家,办理正式排污许可证5家,核发临时排污许可证42家。全年共征收排污费246万元。重点加强对12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监管,采取集中和定期巡查,结合灾后重建项目对全县17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进行了规范化整治。监测站对全县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例行监测,数据表明:县城主城区大气环境质量在国家二级标准内;县境内5条河流8个控断面水质达到划定的类别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没有受到外界影响;县城4个噪声功能区和交通干线噪声都控制在规定的指标内。监测站获得有效监测数据2588个。
��
��【交通・邮电】 2011年,年末境内公路里程1582.85公里,等级公路通车里程1520.83公里。全年公路货物运输量达到430.1万吨;公路货物周转量35810.05万吨公里;公路客运量465.24万人次。公路旅客周转量21059.62万人公里。全年共新(改)建道路280.56公里,完成投资7.51亿元;其中新(改)建乡道及以上道路155.16公里,完成村道路面硬化125.4公里。全县交通灾后重建规划项目44个,总投资22.28亿元。截至年底,除桑河路、界牌过境段物流通道下穿隧道、秀茶路肖家桥堰塞湖段水毁恢复工程、危险桥梁整治项目打捆等4个项目在建外,其余已经全部完工。农村公路建设成绩斐然,在365bet投注盘口_365bet官网中国官网_bt365最新网址农田水利建设“大禹杯”评比中,安县荣获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二等奖。截至年底,全县共建成并投入使用客运站13个,各类招呼站106个;投放客运班车147台,出租汽车128辆,共开行客运线路68条。全县乡镇客运班车通行率达100%,具备客车开行条件的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行率达96%。2011年邮政业务总收入完成1996.9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14%。业务总量完成2021.55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44%。电信业务总量6.97亿元(含电信、移动、联通)。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37904户;移动电话用户304692户。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 21461户。
��
��【贸易・旅游】 2011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亿元,同比增长 17.8%。按销售地区分,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14.41亿元,同比增长22.32%;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17.4亿元,同比增长14.3%。按行业分,批发业零售额1.05亿元,增长67.49%;零售业零售额25.18亿元,同比增长14.15%;住宿业零售额1.09亿元,增长52.84%;餐饮业零售额4.49亿元,增长24.51%。全年共接待游客223.45万人次,增长25.84%;旅游总收入9.97亿元,增长53.2%。五星级万生酒店开工建设,罗浮山环山道路投入使用,“中国院子”项目一期主体完工,雎水春社踩桥特色日益凸显。
��
��【科技・教育】 2011年,申报立项国家和省科技项目10个,项目资金575万元。其中:科技支撑计划5个,中小企业创新基金2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个,省产业技术发展重大关键技术项目1个。申报省“金桥工程”项目2项。在黄土安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引进川农泡椒1号、加工菜豆1号、黑苦瓜、实心小冬瓜、树番茄、砍瓜、飞碟瓜、金珠葫芦、等名、特、优新品种76个。年末拥有各类学校48所。其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普通中学20所(九年一贯制),小学27所。全县有教职工2762人;在校学生39647人,其中小学19254人,初中12296人,普通高中6682人,职业学校 1415人。
��
��【文化・卫生】 2011年,完成《安县年鉴(2011)》出版工作。全县共有县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各 1个,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16万册。加快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有线电视网络基本实现村村通,农村广播覆盖率99%以上。年末拥有卫生机构74个。实有床位1461张,卫生技术人员1341人,其中执业医生485人,注册护士348人。医院门诊人次达到112.89万人次。年末全县参保农民达367872人。
��
��【社会生活】 2011年,全县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2567元,同比增长15.7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49元,同比增长17.6%。年末全县各类社会保险参保34.5万人次;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18350人。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8259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44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35人。 (桂玉德)
��盐亭县
��【自然条件】 盐亭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地处嘉陵江、涪江分水岭,北纬30°58′~31°39′,东经105°12′~105°43′,东接南部县、南充市,南连射洪县,西邻三台县,北抵梓潼县,行政区域面积1645.45平方公里。2011年,全县有耕地36729公顷;辖1个工业园区、14个镇、22个乡、465个行政村、33个社区居委会。境内石油、天然气、膨润土、盐卤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鳜鱼、大鲵等特色养殖发展迅速。主要河流有梓江、弥江、湍江、榉溪、雍江、渭河等6条,梓江最大,流经县境107千米。全县森林覆盖面积92793公顷,森林覆盖率56.58%。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有嫘祖陵、高山国家森林公园、董叔亭、文同墓、凤灵寺等名胜景点。成德南、绵南高速穿境而过,是成南巴出川大动脉和绵遂南巴的重要交通节点。
��
��【人口】 年末总人口59.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05万人,非农业人口10.6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693人,人口出生率6.52‰,人口自然增长率-0.02‰。符合政策生育率93.5%。
��
��【经济概况】 全县经济连续5年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0.91亿元,增长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2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24亿元,增长29.3%;第三产业增加值18.66亿元,增长12.3%。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40∶34∶26,与2010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个百分点。
��
��【灾后重建】 全面完成灾后重建项目建设任务,实现投资133.4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99.9%。重建城乡住房4万余户、维修加固15万余户,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城区面积由震前的4平方公里增加到6平方公里。实施产业重建项目174个,完成投资14.6亿元。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完成。基层政权设施投入使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0.9%。公共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跨越20年。
��注重转化提升重建成果,整理、包装项目169个,引进项目125个、资金31.3亿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全面完成,国土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成德南高速公路有序推进。梓盐路、店盐路、盐射路等38条县乡道路完成路面提升,实现31个乡镇通水泥路。金峰水库启动建设,莲花湖配套工程扎实推进,武引工程进展顺利。整修病险水库103座、新建集中供水工程93处。城乡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发展振兴后劲明显增强。
��
��【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6亿元、增长4%;农业增加值28.22亿元,增长3.9%;粮食总产32.37万吨,增长2.94%;油料总产3.2万吨,增长6.26%;生猪、牛、羊、家禽分别出栏83万头、5.1万头、59.6万只、1435万羽,增幅较上年基本持平。
��
��【农业产业化发展】 高团花卉、富驿葡萄、毛公水产、石牛核桃等产业基地初见成效,特色产业基地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28家,全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1.2亿元。
��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整治病险水库19座,新建山平塘16口、防渗渠道78公里、石河堰16道,开挖疏浚渠道43.9公里,修复水毁工程412处,改造中低产田393公顷。治理水土流失18平方公里、土地治理开发面积680公顷,新增节水灌面933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33公顷,解决安全饮水2.3万人,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500口。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27.16万千瓦。
��
��【新农村示范点打造】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两河镇白虎村新农村示范点打造有序推进,主干道路、村级政权设施、标准农田、水系等基础设施完善。
��
��【工业】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0亿元;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48.3亿元、增长55.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4.5亿元、增长27.5%。2011年,新增规模企业6户,规模企业达到50户,已有亿元工业企业12户、5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13户。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个,其中耀达工业园、嫘祖文化旅游等项目投资额达10亿元以上。突出投资拉动,狠抓交通、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03亿元、增长32.4%。
��
��【工业园区】 盐亭县工业园区远期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近期规划控制面积15平方公里,已建成核心区4.5平方公里。园区道路、河堤、电力等基础设施得到较快完善,园区政务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工业大发展平台已建成,梓江、盐蓬快速通道和成德南、绵南高速路贯通全境,距绵阳机场60公里,距成都1小时、重庆2小时、西安3小时车程。金和建材、建丰林业、生物质发电、绵阳耀达等44家企业相继进入园区,基本形成了机械制造、新型建材化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三大产业园。
��
��【商贸】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8亿元,占计划的100.7%、增长17.5%。传统商业网点增多、规模扩大,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型商业经营模式迅速发展,保险中介、餐饮娱乐等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家电下乡”工程有序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深入推进,标准化农家店覆盖467个乡村。住房、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快速增长,城乡购买力显着增强,粮油、家禽家畜、果蔬等农副产品购销两旺。新开发建设商品住宅50万平方米,产值达10亿元。交通运输道路质量提高,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基本形成。邮电、通讯、保险、商业业务收入增长均在12%以上。
��
��【旅游】 引进社会资本,发展以拜“中华母亲(嫘祖)故里”、游“黄帝婚庆胜地”、访“华夏医药王谷”、探“世界蚕桑源头”为脉络的文化旅游,挖掘以自然生态、休闲度假、婚庆蜜月为目的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服务功能。嫘祖陵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基本完成,景区基础建设有序推进。
��
��【招商引资】 全县新签约项目19个,协议引资14.2亿元,预计实际到位资金12亿元。第12届西博会签约项目5个,签约资金6.1亿元。外资外贸年均增幅20%以上。
��
��【财税金融】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12亿元、增长67.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45亿元、增长56.7%,财政支出12.9亿元、下降30.4%。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按计划推进,防灾减灾、民政救济和重点建设等支出得到有效保障。金融环境明显改善,诚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工商银行、邮储银行进入盐亭,大泰公司投融资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存款余额76.7亿元,净增2.6亿元、增长3.5%;全年累计发放贷款18.7亿元、贷款余额23亿元,净增6.8亿元、增长35.9%。
��
��【社会事业】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资源优化。义务教育四率达标,“两基”工作得到省市肯定,高中布局调整有效推进;高考本专科上线率达97.1%,高出全省平均上线率26个百分点。广电网络实现村村通。文化体育健康发展,群众文化更加繁荣。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顺利开展。“十大公共卫生服务”有序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救治、公共卫生监测、传染病防控、妇幼保健四大体系健全。国防教育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国防动员和武装工作连续3年被省军区表彰为“全面建设先进单位”。 气象、保密、档案、残疾人、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红十字会、供销合作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
��【保障体系】 全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参合农民51.3万人、参合率99%;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减免复明手术360例;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8.7%,婴儿死亡率3.75‰;结核病门诊接诊病人296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4.7万人,养老保险参保2.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0.54万人,工伤保险参保1.6万人,生育保险参保1.03万人,“五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两免一补”全部落实。全面完成37个新村扶贫建设,结对帮扶困难群众14426户32683人。义务教育学校债务全面化解。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制度不断健全,48所福利机构全面建成,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65.8%,农村敬老院建管经验在全省推广。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全年累计发放城乡医疗救助资金967.9万元,救助11260人次。新增就业3495人,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87元、增长17.5%;农民人均纯收入6768元、增长22.3%,全面完成年初目标任务。建成保障性住房940套。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电已快速向农村扩展,天然气等优质能源的使用在农村逐步普及,城乡差别缩小。切实加强市场价格监测,全年物价上涨幅度基本控制在4%的计划范围内。公安“三项建设”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全面启动。建成法律援助工作站37个。基层政权建设扎实推进,社区建设得到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更加完善,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增强。大调解体系逐步完善,信访秩序明显好转,信访总量连年下降。
��
��【城乡环境】 加强环境监测,集中治理重点污染源,加大违规违法查处力度,严格执行建设工程与环境保护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开工、同时验收。加快推进市政道路、管网、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对县城各街道进行绿化、美化、亮化,统一店铺招牌,强化以绿化和污染治理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环境质量在生产建设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稳定提高,全县主要污染物均控制在计划范围内。
��
��【城市建设】 依托日渐向好的区位优势,发挥厚重的历史文化优势,突出山环水绕、绿色生态的自然优势,将盐亭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置身成渝经济圈谋划。城南新区开发全面启动,按照“产城一体、园城一体”要求,将工业园区纳入县城新区统一规划、建设。嫘祖大道、石龙大道建设和文同干道改造提升工程全面完工,凤凰大道扎实推进;成德南高速路2012年底可实现通车。市政设施和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旧城区街道升级改造全面完成,新区主体框架显现雏形。南门休闲广场改造、指南收费站景观带建设全面完工,“拆房还绿”工程、两江生态河堤和广场建设全面启动,县城面貌全面改观,“宜居、宜业、宜商、宜旅”的现代文明城市格局正逐步形成。
��
��【行政管理】 依法行政。县人民政府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工作制度,共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392件、政协提案646件,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到100%。效能建设。清理和精简行政审批事项274项。政务服务中心启动运行,33个部门233项行政事项实现集中办理。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廉洁从政。工程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国有资产处置等重点领域监管更加规范。累计完成审计项目465个,查处违规违纪案件77件。(任艳秋)
��梓潼县
��【自然条件】 梓潼县位于北纬30°27″~30°25′43″,东经104°51′16″~105°27′35″。平均海拔600米,最高点为马迎乡望飘山,海拔911.6米,最低点为交泰乡后山村三江口,海拔4.3米。县辖区面积1442.32平方公里。
��境内年均气温16.4℃,极端最高气温37.4℃,极端最低气温-4℃。年均总降雨量1007.5毫米,日照1135.0小时,无霜期308天。主要河流潼江全长260公里,流经县境99.9公里。全县林地61396公顷,活立木蓄积量646005.1立方米,主要树种有柏、松、桤木、青杠、杨槐等。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红苕、花生、油菜。境内有5口天然气井入大管网,砂石、页岩年循环量约40万立方米。
��
��【政区人口】 全县辖32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329个行政村、2238个村民小组、15个社区居委会。2011年全县人口38.42万人,其中女性人口18.61万人,农业人口31.89万人。全县社会从业人员17.79万人,其中一产业8万人、二产业3.81万人、三产业5.98万人。
��
��【经济概况】 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0.16亿元,同比增长14.3%;农业总产值实现30.71亿元,同比增长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实现71.9亿元,增长42.2%,工业增加值增长27.5%;旅游综合收入10.34亿元,同比增长37.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65亿元,同比增长1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27亿元,增长17.4%;农民人均纯收入7048元,增长22.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6118元,增长17.2%。年末全县存款余额52.59亿元,增长6.4%;贷款余额24.64亿元,增长10.58%。财政总收入4.0亿元,增长32%;财政总支出13.45亿元,下降40.94%。
��
��【农业经济】 2011年,全县农业总产值30.71亿元,同比增长4%,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大提高,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达到32.6亿元,农业对全县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9%。全年出栏生猪75.1万头,小家禽1428万羽,分别较上年增长7.1%和8.3%;粮食总产量21.36万吨,增长3%;油料4.2万吨,增长3.5%。花生、海椒、蔬菜、水果基地达到2.17公顷。累计总付各类强农惠农资金1.66亿元。发展各类专业大户2002户,农业专合组织达到106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4户。农民全年人均纯收入7048元,增长22%。年内列为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县、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示范县、国家生猪调出大县,被评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先进县。
��
��【工业经济】 工业经济增长较快。42户规模以上(新口径)工业企业总产值71.9亿元,增长42.42%,工业增加值增长27.5%,产销率为98.04%。工业效益提高,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76亿元,增长71.7%。2011年,深入实施园区倍增计划,重点工业项目快速推进。长林肉类综合加工、林江苎麻5000锭长纺和脱胶扩能、建丰林产中密度纤维板、华信铁合金高碳铬等10个重点项目相继投产。食品、纺织、建材等支柱产业强劲发展。年内完成技改投入25.6亿元,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19.63%。累计投入5亿元完善经开区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业集中区发展面积达4.2平方公里,入园企业65户。列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
��
��【第三产业】 旅游产业持续发展,在七曲山大庙成功承办海峡两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动,出席文昌文化理论研讨会的海峡两岸专家、学者68人,收到文昌文化研究论文200余篇;七曲山风景区南山门改扩建工程、七曲山景观大道、旅游环山路等基建项目和游客接待中心主体工程年内竣工。七曲山风景区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两弹城”景区列为全省爱国教育基地。2011年,全县接待游客212万人次,七曲山风景区实现旅游直接收入3279万元,全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34亿元,增长37.5%。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物流配送等新型服务业快速发展,农家店发展到398个,“家电下乡”销售网点93个。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30.11亿元,增长1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8.27亿元,增长17.4%;出口创汇197万美元。
��
��【城乡建设】 2011年,编制完成县城区总体规划细则,县城面积达到6.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30.5%。新建、改造县城道路12.9公里;改建的东门、南门两个综合市场竣工投入使用,老南桥(天仙桥)维修加固工程年底竣工,阳光水岸、金域上城等12个商住小区建设基本完工,新修、改造城内排洪渠4.3公里,铺成截污管网5.4公里,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农村新建乡镇客运站11个,通村水泥路846公里,实现70%村覆盖。新建的魁星大桥等8座大桥年内竣工。东方红水库等112座震损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完成,改造农村电力线路1780公里。长卿镇中心村等5个行政村被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村。
��
��【民生工程】 2011年,县财政直接用于民生工程资金2.5亿元;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93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6118元;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9万人;建成保障性住房1256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260元和130元;解决25.33万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建成39个规范化法律援助工作站,全年提供法律咨询服务8万人次。
��
��【社会事业】 2011年,“两基”工作通过国家验收。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年为贫困寄宿制学生实施生活补助3397.4万元。坚持国家药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5%;县人民医院通过“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成功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和四川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申报国家、省、市科技项目26个。新建乡镇文化站32个,“农家书屋”总数达到234个。文昌洞经古乐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功举办宏仁乡金宝村农民运动会和第四届长卿山全民登山活动。完成《梓潼县志》续修出版发行工作。
��
��【投资技改】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6500万元,其中基本建设完成352408万元,更新改造完成82046万元,商品房投资完成21814万元。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招商引资12.01亿元,其中到位外资1549万美元。
��
��【体制改革】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兑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基础性绩效工资;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顺利完成;组建聚源资产经营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成效显着。推进土地流转5200公顷、林地流转1.86万公顷、林地确权6万公顷。水利、畜牧、计生等基层服务站改革全面完成。
��
��【海峡两岸文昌文化交流暨第1077届文昌庙会】 8月29日,海峡两岸文昌文化交流暨第1077届文昌庙会在七曲山隆重开幕。活动被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列为“2011年重点文化活动交流项目”,由四川省台办、四川省旅游局担任顾问单位,365bet投注盘口_365bet官网中国官网_bt365最新网址人民政府主办,365bet投注盘口_365bet官网中国官网_bt365最新网址台办、365bet投注盘口_365bet官网中国官网_bt365最新网址旅游局、梓潼县人民政府承办。来自台湾和大陆的知名人士、文昌文化研究专家、文昌宫祠代表、宗教界人士、旅行社代表及两岸新闻媒体200余人参加开幕式,近万名游客观看文昌出巡大型民俗展演。研讨会上,海峡两岸文昌文化交流研讨会在七曲山大酒店七曲厅举行。海峡两岸知名的文昌专家学者、文昌宫祠及家教界知名人士廖正豪、沈伯俊、王兴平等百余人围绕“传承文昌文化”主题各抒己见,并收集论文70余篇,交流研讨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
��【四川省大中型水利工程集中开工建设动员会】 11月23日,武引二期灌区、资阳关刀桥水库工程、泸州锁口水库工程等会省大中型水利工程集中开工建设动员会在梓潼县文昌镇西梓干渠举行。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出席开工建设动员会并宣布武引二期灌区等水利工程集中开工建设启动。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水利部副部长矫勇出席开工建设动员会并致辞。省委常委、副省长钟勉主持动员会。二期工程总投资47.4亿元,设计灌溉面积7.02万公顷,控灌绵阳、遂宁、广元、南充4市6县的177个乡镇、1858个村社,受益人口近500万人。
��(胥树发)
��平武县
��【概况】 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8亿元,比2006年增加9.27亿元,年均增长11%;地方财政总收入3.25亿元,比2006年增加2.25亿元,年均增长2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亿元,比2006年增加45.22亿元,年均增长3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亿元,比2006年增加2.9亿元,年均增长12%。三次产业比重由2006年的30.2∶44.8∶25优化调整为22.4∶52.2∶25.4。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由2006年的7.8%提高到14.3%,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提高到51.7%。
��
��【工业经济高速增长】 “工业强县”战略深入推进,全县投产电站达13座,年创税收1亿余元。河北-平武工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签约项目6个,到位资金2.35亿元。南坝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锰业集团年产3万吨电解金属锰项目加快推进。雄升科技高纯硅一期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2011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7.5亿元,比2006年增长80.4%,年均增长12.5%;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6.8亿元,比2006年增长116.6%,年均增长16.7%;上缴税金1.48亿元,年均增长24.2%;实现民营工业增加值3.5亿元,比2006年增长81.3%,年均增长12.6%。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3户,完成技改投资4.9亿元。
��
��【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牢牢夯实基础产业,2011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9.14亿元,比2006年增长33.4%,年均增长5.9%;实现农业增加值5.1亿元,比2006年增长25%,年均增长4.6%。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9个,建立各类专合组织91个;新增优质茶园666公顷,改造低产茶园1333公顷;新建中药材基地3447公顷、魔芋基地2000公顷、优质蔬菜基地380公顷、桑园580公顷;出栏生猪20.66万头、肉牛1.25万头、家禽102.5万羽。建成各类新农村示范村45个,“平通―响岩―南坝”县级新农村示范片有力推进。
��
��【旅游产业恢复振兴】 “旅游兴县”战略有效实施,报恩寺景区创建为国家AAAA级景区,王朗、虎牙景区基础设施、规模和品质极大提升。乡村旅游大力发展,评定二星级农家乐6家。旅游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全县宾馆饭店达29家,旅游接待点达100余家,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顺利通过验收。生态休闲游、民俗风情游和灾区新貌游日益兴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13.4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63亿元,分别为前5年总和的1.43倍和1.94倍。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文化产业、餐饮娱乐、交通运输等服务业日益兴旺和繁荣。
��
��【人居环境大为改观】 实施安居工程,城乡居民住房重建全面完成。建成安居房441套、廉租房300套,改造城市棚户区200户,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深入推进生态建设,天保一期工程顺利完成,累计造林1.71万公顷,巩固退耕还林8200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4.14%,林权改革工作顺利通过省、市检查验收。治理水土流失86.25平方公里。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精心打造特色民居,实施农村“三改”2.06万户。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县城新水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人居环境极大改善。
��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坚持民生为重,累计投入30.13亿元用于民生事业;新增就业再就业8284人次,帮扶就业15644人,组织劳务转移输出5万余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农保试点工作全面开展,五项社会保险参保达13.5万人次;城乡低保标准不断提高,发放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资金4361.74万元。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300元,比2006年增加7673元,年均增长14.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00元,比2006年增加2126元,年均增长12.8%。
��
��【社会环境和谐稳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大调解”、“大接访”工作机制;认真开展信访积案化解活动,接受和办理群众来信来访11078件次,办结率90%;提供法律咨询23567人次,成功调解民间纠纷7055件。落实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工作,深入实施“天网工程”,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全面增强,成功创建“省级平安县”。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应急体系不断完善,防灾救灾能力稳步提升。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水田、旧堡、土城、阔达改建为少数民族乡,争取恢复藏族羌族自治县工作有力推进,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010万元,民族宗教事业和谐发展。
��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重视教育事业,校舍建成面积达25.4万平方米;落实“两免一补”资金4971.64万元,惠及学生8万余人次;“两基”工作通过省教育督导评估;累计输送本专科学生3813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建筑面积达到8.8万平方米;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6%,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73.2%;省级农村中医先进县创建和县人民医院创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顺利通过验收,疾病防控、妇幼卫生工作扎实推进。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建成农家书屋170家,“白马跳曹盖”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全面完成。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不断深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0‰以内,成功创建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扶贫开发工作深入推进,成功争取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率达到95%。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社区文化、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何代华)
��北川羌族自治县
��【自然条件】 北川羌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北纬31°41'~32°14',东经103°44'~104°42'。东接江油市,南邻安县,西靠茂县,北抵松潘县、平武县,面积3084平方公里。县政府驻地永昌镇,距绵阳约34千米,距省会成都110千米。县境大地构造为扬子准地台与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结合部。以桂溪―曲山―苏保一线(即北川大断裂通过地段)为界;东南面属扬子准地台西北边缘龙门山―大巴山台缘凹陷西部的龙门山褶断带;西北面属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巴颜喀喇冒地槽褶皱带东缘的茂汶―丹巴地北斜(即后龙门山褶皱带)。全境皆山,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山脉大致以白什、外白为界,其西属岷山山脉,其东属龙门山脉,境内插旗山的最高峰海拔4769米,最低点香水渡海拔540米,相对高差4229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平均每公里海拔递降46米。密布的溪流分别汇集于湔江、苏保河、平通河、安昌河,顺山势自西北向东南奔流出境。
��
��【人口】 2011年末总人口24.07万人,其中女性11.66万人;总人口中农业人口16.69万人,占69.3%,非农业人口7.38万人,占30.7%。年末总户数82868户。2011年人口出生率9.02‰,人口死亡率6.16‰,人口自然增长率2.86‰。年末常住人口19.91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0.2万人;城镇化率32.0%,比2010年提高11.2个百分点。
��
��【经济】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8.2亿元,比2010年增长14.5%(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4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1.72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9.24亿元,增长1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7%、59.4%和33.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233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5.7∶41.5∶32.8;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15.73亿元,比2010年增长18.1%,占GDP的55.8%,对GDP增长贡献率为66.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6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0.44亿元,增长23.3%,第三产业增加值2.83亿元,增长1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13亿元,增长52.6%。实现利税总额1.08亿元,下降39.5%。盈亏相抵后实现净利润0.57亿元,下降56.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93亿元,比2010年下降62.0%,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投资30.27亿元,比2010年下降68.0%。全年完成第三产业投资18.64亿元,下降76.1%,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61.6%。全年完成技改投资11.63亿元,增长20.8%;财政总收入实现4.43亿元,比2010年增长19.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8亿元,比2010年增长14.3%。其中税收收入1.82亿元,增长22.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4.54亿元,比2010年下降47.2%;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4亿元,比2010年增长17.1%。其中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6.89亿元,增长18.4%。乡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3.75亿元,增长14.7%。餐饮收入3.16亿元,增长28.2%,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餐饮收入0.33亿元,增长61.6%;商品零售7.48亿元,增长12.9%,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0.05亿元,增长7.8%;实际到位外资560万美元;实际到位内资16.07亿元,比2010年增长3.2%;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75.2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225.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10亿元,增长24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60元,增长17.1%。其中工薪性收入9810.2元,增长18.9%。人均消费性支出10197.5元,增长35.9%。其中居住支出增长23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193%,交通和通信支出下降7.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6 %。农民人均纯收入4932元,增收952元,比2010年增长23.9%。其中工资性收入2216.8元,增收333.4元,增长17.7%。家庭经营纯收入2141.3元,比2010年增收685.6元,增长47.1%。财产性纯收入55.5元,比2010年减少71.5元,下降56.3%。转移性纯收入518.7元,比2010年增收5.0元,增长0.9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193.0元,比2010年增长15.2%。其中,居住消费支出下降32.6%,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下降33.7%,交通和通信支出增长25.1%,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长54.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1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04.55亿元,比年初增加2.51亿元,增长2.5%。其中单位存款余额49.28亿元,比年初减少9.26亿元,下降15.8%。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5.01亿元,比年初增加4.09亿元,增长5.8%,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4.0亿元,增加2.78亿元,增长24.8%。年末人民币个人储蓄存款余额39.07亿元,下降2.5%。
��
��【农业】 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86亿元,同比增长3.9%,其中农业产值4.55亿元,增长5.1%。林业产值1.25亿元,增长8.2%。牧业产值5.78亿元,增长1.5%。渔业产值0.12亿元,增长6.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16亿元,增长8.5%。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28亿元,增长3.8%;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2010年增长0.8%。油料作物播种面积4054公顷,增长4.0%。药材播种面积1394公顷,增长21.3%。蔬菜播种4059公顷,增长7.0%。全年粮食总产量比2010年增长3.4%。其中,小春粮食产量增长7.4%、大春粮食增长2.5%。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5270吨,增长3.7%。蔬菜产量60521吨,增长14.1%。茶叶产量261吨,增长24.9%。瓜果产量137吨,增长20.2%;生猪出栏下降3.4%,牛出栏增长0.5%,羊出栏增长22.6%,家禽出栏增长0.9%,兔出栏增长2.7%。禽蛋及蚕茧产量分别增长0.1%和4.4%;全县有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64115公顷。全年完成荒山荒(沙)地造林25533公顷。其中完成人工造林3067公顷、封山育林22466公顷,对99431公顷森林实施有效管护,全县森林覆盖率63.4%;2011年末,实有耕地11456公顷、效灌溉面积628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58903千瓦,全年农村用电量2710万千瓦时,比2010年增长5.0%。
��
��【农业产业发展】 实施“名牌创建、特色提升、龙头带动、外向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一基五化”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继续抓好通村通社道路、水利等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实施“金土地”等土地治理工程,提高土地产出能力;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构建农业生产要素流转平台,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完善“政府引导、龙头带动、群众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高山蔬菜、茶叶、魔芋、中药材等农林特色产业基地达到4.67万公顷,白山羊、优质生猪等优势特色种养业基地达到75个。扩大玫瑰、树莓、大樱桃等新型农产品的种植规模,提高基地建设标准化水平;依托北川区域品牌形象,做优做强“北川苔子茶”、“北川花魔芋”、“北川白山羊”等高山农产品品牌,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不断创新、做出亮点,形成以北川维斯特农业科技集团为引领的农业种、养、加、销产业集群,依托电子交易平台和物流网络,提高北川农业的组织化、标准化、市场化、产业化水平。2011年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农业专合组织4个,带动农户11233户。以新农村建设示范县为目标,重点打造沿九环线和沿地震纪念馆的两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
��【工业】 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6.85亿元,比2010年增长26.1%,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3.0%。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5.55亿元,比2010年增长44.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9亿元,比2010年增长27.0%。其中,水泥增长91.6%、精制茶增长84.5%、人造板增长30.6%。
��优化工业布局,以四川北川经济开发区建设为核心,香泉工业集中区为补充,继续实施工业“1231”工程,做强农特产品加工、新型材料、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文化旅游产品等优势产业,形成并壮大产业集群。坚持企业向园区集中,做好北川山东产业园入园企业建设投产工作,俊威电子、天讯新材料、天诺光电等入园企业完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0亿元,支持已竣工企业尽快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实现园区工业总产值4.3亿元;培育中联水泥、四星水泥等骨干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4户,达到18户,销售收入突破13.8亿元。优化投资服务环境,全力保障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抓好煤、电、资金的协调供应;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用好用活产业担保基金,加大灾后恢复重建产业贴息基金管理。鼓励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
��【第三产业】 2011年,充分挖掘禹羌文化、爱心文化、红色文化、自然生态等优势资源,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北川最具潜力的支柱性产业和富民产业培育,打造重点旅游项目、集镇和线路。抓好大北川实景演艺基地、寻龙山扩建工程、云中羌寨、西羌故园、玉皇山、小寨子沟正河民族风情村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精品景区、景点;加快建设北川地震纪念馆;推进旅游富民惠民工程,完善曲山、擂鼓、禹里、桂溪、青片等重点旅游集镇规划,加快推进城镇旅游功能完善和公共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打造民族风情旅游集镇,加快乡村民族旅游接待点的建设步伐;开发九黄环线、新老县城及唐家山堰塞湖、禹里和小寨子沟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在新县城周边储备并包装一批文化旅游项目,扩大新县城旅游服务的品种和规模。研究文化内涵,开发羌绣等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创新文化旅游集团管理方式,打造新县城旅游服务基地,提升新县城旅游接待能力;用好文化中心、非遗中心、新北川宾馆等旅游服务设施,重点按照AAAA级景区标准,打造“巴拿恰”特色商业步行街。
��
��【基础设施建设】 抓基础设施提升。加快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302线任家坪至禹里段建设,建成通村公路102千米;继续保通擂禹路和唐家山堰塞湖水上交通;建成13个公路客运站,完善新县城城市交通。8月29日,开茂水库工程建设启动;完成通口河、湔江河、苏保河等流域站建设;安昌、禹里、片口、坝底等堤防完工。建设新县城油料应急储备站1座、加油站和加气站1座。新建35千伏双潭变电站,完成新县城智能电网建设和通口、陈家坝等乡镇农网改造。
��抓资金组织能力建设。多措并举,组织收入,确保财政运行和重大项目支出。依法强化税收征管,力争财政收支平衡;围绕国家投资方向,加大政府投资项目争取和储备力度,建立全县重大项目动态储备库;加大资金争取力度,重点争取征地拆迁、交通建设、开茂水库等专项资金,研究和探索专项资金整合使用办法,缓解财政运行压力。以实施“金融绿洲”工程为中心,促进金融事业全面发展;整合禹羌投资公司、文化旅游公司、经开区投资公司,组建并做大做强投资集团公司;加强政府协调、服务和管理,开拓投资渠道,推广BOT 、BT等项目融资模式。
��
��【开放合作】 加强与山东的常态化对口合作,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原则,加强与山东省在产业、商贸、文化、旅游、人才资源等方面的长期合作,变“输血”帮扶为“造血”提升,由“硬件”援建为主向“软件”支持为主转变,促进资源、市场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依托禹羌文化、抗震救灾精神等优势和特色,提高北川知名度,创新宣传手段,把握宣传重点,突出宣传主题,在“北川”品牌巩固、形象提升、内涵优化方面实施科学管理,以“北川”品牌提升区域形象品牌,并以此推动资源品牌和产业品牌建设;围绕优良环境、优质服务,建设“生态北川、和谐北川”。
��扩大对外开放。融入“成德绵乐”同城化区域和“绵安北”产业带。创新引进投资者的手段和方式,推动招商引资由一般招商向产业招商、专业招商、企业招商、园区招商转变;突出招大引强,狠抓大项目、大企业引进,引进2家有实力的农业深加工项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
��【社会保障】 实施民生工程。实施以劳动就业、扶贫解困等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工程。创建国家级创业型试点城市,以创业带动就业;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吸纳本地居民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劳动技能培训,重点帮扶城镇低收入家庭、失地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认真贯彻实施《劳动法》,解决好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全县新增就业 2316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434人,登记失业率 3.84 %。投资1300万元,围绕11个扶贫新村建设,改善14367名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减少贫困人员2550人;推进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
��
��【社会事业】 培养优秀校长及骨干教师队伍,完善制度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两基”迎国检验收。2011年,全县共有小学25所,在校小学生10837人(女生5250人),专任教师973人。普通中学10所,在校学生8692人(女生4304人),专任教师64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6.7%,高中升学率82.7%。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3839人,比2010年增加1149人,增长42.7%,专任教师91人;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医疗服务环境,实现各医疗卫生单位设施、设备、人才“三配套”,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卫生防疫。2011年末全县有卫生机构(村卫生室)254个,床位 801张;卫生技术人员 352人,其中执业医师168人、执业助理医师46人、注册护士125人。妇幼保健机构 1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人,注册护士3人。乡镇卫生院22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17人,注册护士61人。全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227.37 /10万。建成功能基本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2个。做好羌族民俗博物馆展陈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字、音像、视频等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编撰《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实录》;加快《北川羌族自治县志》《汶川特大地震北川抗震救灾志》编纂。加强物价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提高统计能力,搞好经济运行监测。
��宣传计划生育变通规定,加强计生服务网络建设,做好再生育服务工作;完成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后续工作;以工业节能减排为重点,支持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技改和低碳技术研发;实施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电机改造等重点节能工程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抓好交通、服务业等领域节能降耗,推进公共机构节能;推进林业“三大工程”,治理水土流失,完成植被恢复2.55万公顷;投资2.46亿元,复垦土地9382公顷;做好地质次生灾害防灾避险和隐患应急排危。
��
��【构建和谐北川】 以“矛盾纠纷大调解”和“依法治理乡村”体系为平台,完善县、乡(镇)、村(社区)、村(居)民小组四级组织网络,着力化解矛盾纠纷;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维护司法权威;巩固治安防控体系,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重点行业安全监管,全年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推进应急综合平台建设,健全应急反应机制,提高预防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开展国防动员“五个一”、拥军优属和军民共建活动;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加强干部和群众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建设精神家园,构建和谐北川。
��
��【灾后重建】 2011年,坚持“科学重建、和谐重建、务实重建、艰苦重建、阳光重建”原则,灾后重建胜利完成,总体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生态有改善、经济有发展”的重建目标。受灾群众全面入住永久性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水平跨越提升,按照“安全、宜居、特色、繁荣、文明、和谐”和“城建工程标志、抗震精神标志、文化遗产标志”标准建成北川新县城。北川县灾后重建总投资283.54亿元,其中纳入灾后重建总体规划项目407个,完工399个,完工率98%,完成投资224.6亿元,占规划总投资226.41亿元的99.2%。
��
��【“2011世界超级模特大赛全球总决赛北川半决赛”】 4月9日,30名世界超级模特到北川老县城祭奠地震遇难者,与吉娜羌寨的羌族姑娘结成姊妹。4月10日晚,“2011世界超级模特大赛全球总决赛北川半决赛”在新县城体育馆举行。来自中国、白俄罗斯、瑞典、意大利等30个国家的30名超模,决出参加决赛的前20名选手。
��
��【2011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暨北川巴拿恰商业街开街仪式】 4月20日,2011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暨北川巴拿恰商业街开街仪式在北川新县城举行。
��“巴拿恰”在羌语中是集市和市场的意思,位于北川新县城的中轴线上,是北川新县城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北川新县城的门户,同时还是四川最大的羌文化旅游商业步行街,设计到建设由山东援建。开街仪式宏大、热闹。
��
��【北川小寨子沟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2月9日,北川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通过国务院评审委员会评审,正式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是四川省人民政府1979年批准建立、2000年扩大范围为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景区内还有金丝猴、羚羊等一、二级保护动物50多种,被誉为罕见的物种基因库,区内自然环境和生物区系复杂,植被垂直带谱完整。面积约360平方千米,沟内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2007年被国家林业和环保部门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候选对象。(唐洪健)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县市区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