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美丽绵阳 > 绵阳概况 > 绵阳年鉴 > 绵阳年鉴2011

        县市区简况

        发布日期:2012-06-20 15:04文章来源: 365bet投注盘口_365bet官网中国官网_bt365最新网址人民政府
        字体:【    】 打印

          

        【概况】   2010年,全市县域地区生产总值685.6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7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3.0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4.4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4.81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83.41%;实现财政总收入48.32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40.47%。

         

        【工业经济竞相发展】   各县市区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并从自身比较优势出发,加快产业集中集聚发展。县域工业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8户,完成技改投资115.11亿元,占全市技改投资的63.81%。各县市区工业增加值增速均达33%以上,其中三台县、平武县、梓潼县和北川羌族自治县分别达到49.4%、47%、45%和44.5%。

         

        【农村发展态势良好】   全市农业全面增产、农民大幅增收、农村持续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新进展。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3.87万公顷,粮食总产量达到234 万吨,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940 元、增长15.3%。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17户,达到263 户,农村专合组织达到1171 个,带动农户面达62%。江油市、三台县被列为全省首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优质水稻基地达8.07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超过6.67万公顷。各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5.3 亿元,整合各类项目资金8.5 亿元,带动完成投资25.3 亿元。省、市、县三级9 个新农村示范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1.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近7 个百分点。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深化,启动农村房屋产权确权登记办证试点,农村宅基地确权颁证40 万本。成功流转耕地3.55万公顷、林地3.73万公顷,全市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28.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02.7亿元。

         

        【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效果明显。农村基层组织全面加强,“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扎实开展,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管理进一步强化,“大调解”工作深入推进,调解了矛盾、调顺了民心、调稳了执政根基,农村呈现和谐稳定新景象。

         

        【民生工程深入推进】   各县市区坚持以实施“八项民生工程”为突破口,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县域城镇新增就业38463人。北川羌族自治县、三台县、安县和梓潼县用于民生工程的投资分别为42.24亿元、16.5亿元、14.8亿元和10.68亿元。涪城区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完成首期593户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工作,发放租金补贴290万元,解决1632户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游仙区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75.2 %,被民政部表彰为“全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先进单位”。江油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0.49万人,新农合参合率97.12%;新农保参保36.7万人。盐亭县48所福利机构基本建成,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52%,黄溪敬老院被评为“全国行风政风建设示范单位”。平武县19619户农房重建全部竣工入住,4123户城镇居民住房重建基本完成;3.2万户城乡居民住房维修加固全面完成。(何�林)

        涪城区

        【自然条件】   2010年,涪城辖区面积597.7平方公里,辖2个乡、12个镇、9个街道办事处,142个村、104个居民委员会;1110个村民小组、860个居民小组。耕地面积12658公顷。有砂、卵石、石材、黏土等非金属矿藏5种。主要河流2条,涪江为境内最大河流,流经区境39.25公里。主要旅游景点16个。全年造林523公顷,森林面积15360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8.34%。市区年降水量879毫米,年平均气温16.7℃,年日照时数953.1小时。

         

        【人口】   户籍总人口67.87万人,增加0.65万人,增长0.97%;其中:农业人口19.87万人,非农业人口48万人,城镇化率71.6%。人口出生率9.4‰,人口死亡率5.1‰,人口自然增长率4.4‰。在总人口中,男性34.26万人,女性33.61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1.9∶100。0~17 岁110869人,18~34 岁165614人,35~59 岁295961人,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106273人,分别占总人口的16.3%、 24.4%、43.6%、15.7%。

         

        【经济概况】   辖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358.2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增长16.2 %,增速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82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15.55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8.9亿元,增长10.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3∶58.5∶37.2调整为3.9∶60.1∶36.0。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5% 、76.8%和22.7%。

        实现财政总收入69.13亿元,增长29.7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99亿元,增长23.1%;其中:税收收入19.31亿元,增长36.8%。上划中央两税12.65亿元,增长13.3%。财政一般预算支出92.78亿元,增长67.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20.01亿元,增长21.9%;其中:居民储蓄余额313.7亿元,增长17.5%。各项贷款余额421亿元,增长25.3%。全年保费收入11.0亿元,增长12.65%;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7.10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3.90亿元。各项赔款与给付支出4.39亿元;其中:人身险赔付支出0.54亿元,财产险赔付支出3.85亿元。

        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辖区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09.87亿元,增长18.7%,增速比GDP快2.5个百分点,占辖区GDP的58.6%,比重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对GDP 的贡献率达到64.2%。其中: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100.02亿元,增长25.3%。

         

        【农业】   2010年,辖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71亿元,增长2.7%;农业增加值实现13.8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5%。其中:种植业增加值8.04亿元,增长3.5%;林业增加值 0.31亿元,增长1.5%;畜牧业增加值4.76亿元,增长1.0%;渔业增加值 0.50亿元,增长2.3%;农业服务业增加值0.21亿元,增长1.9%。全区年末实有耕地面积12658公顷,减少402公顷。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7213公顷,减少572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7195公顷,增加334公顷;其中:蔬菜种植面积9531公顷,增加592公顷。全年粮食产量103755吨,减少2312吨,下降2.2%。油料总产量18813吨,下降1.4%。蔬菜产量28.68万吨,增长11.2%。出栏生猪45.65万头,下降6.8%;猪肉产量31918吨,下降1.3%。出栏小家禽1148.88万只,增长4.6%;禽蛋产量5919吨,增长4.7%。牛奶产量7109吨,下降9.3%。水果产量19209吨,下降12.0%。水产品产量117.2吨,增长1.6%。全年造林45公顷,完成森林管护面积15360公顷,义务植树63万株;投入资金414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993万元;年末封山育林面积680公顷;育苗面积230公顷。全年有效灌溉面积6390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19.27万千瓦;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93万吨;农村用电量27840万千瓦小时。

         

        【工业】   辖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快速发展,规模企业达到301户,增加30户。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94.85亿元,增长27.3%。全部工业增加值196.2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1.4%,工业对全区GDP的贡献率为73.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0.26亿元(电力、石油和烟厂数据),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5.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47.94亿元,增长60.01%;完成新产品产值384.66亿元,增长26.27%;产销率达95.6%。全年产品销售收入745.21亿元,增长32.0%;工业企业利润总额42.94亿元,增长42.8%。

         

        【建设环保】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35.76亿元,增长20.5%,增幅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83.33亿元,增长7.8%;更新改造投资完成75.44亿元,增长18.4%;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75.87亿元,增长78.5%;农户投资0.83亿元,下降93.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4.1亿元,增长24.4%;第二产业投资78.9亿元,增长23.4%;第三产业投资152.76亿元,增长18.9%。

        全面完成农村和城镇居民住房重建及加固任务。年内重建城镇居民住房1634户,重建面积20.08万平方米;重建农村居民住房720户,重建面积7.94万平方米。

        全年施工项目675个,其中新开工项目471个;规模500万元以上的施工项目投资完成额153.49亿元,增长11.36%;全年建成投产项目329个。全年新增固定资产84.86亿元。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建筑企业单位数130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25.7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74.82万平方米。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9.29亿元。商品房竣工面积44.43万平方米,销售面积196.18万平方米,销售额82.76亿元。

        环保力度加大,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据市气象局监测:市区年降水量879毫米,年平均气温16.7度,年日照时数953.1小时;空气、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森林面积15360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8.34%。

         

        【交通邮电】   随着灾后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和农村道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交通运输生产及建设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公路通车里程1116公里,等级公路94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 21公里;境内铁路通车里程20.4公里。公路货物周转量195358万吨公里,增长57.30%;公路客运周转量120580万人公里,增长15.64%。绵阳机场累计保障起降5876架次,增长102.9%;实现旅客吞吐量57.7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5.5 %;实现货邮行吞吐量7839.4吨,比上年增长45.4%。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9.54亿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8.47亿元,邮电主营业务总收入9.53 亿元,其中电信主营业务收入8.95元。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35.68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126.62万户;互联网上网用户数20.23万户。

         

        【商业旅游】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7.73亿元,增长18.5%。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02.34亿元,增长20.3 %,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5.39亿元,增长8.2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4.49亿元,增长7.3%;集体经济4.93亿元,增长16.7%;股份制经济56.35亿元,增长29.1%;私营、个体经济35.17亿元,增长9.0%;外商及港澳台经济16.78亿元,增长11.8%。国有和集体经济的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0 %,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私营个体、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的零售额占零售总额的44.12 %。商品交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达7家。

        对外贸易取得较好成绩,全年出口总额86687万美元。招商引资取得显着成效,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实际到位内资184.37亿元。

        旅游业逐步恢复。辖区内全年共接待游客172万人(次),增长22.9%。旅游总收入实现20.01亿元,增长16.2%;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9.62亿元,增长17.1%。旅游外汇收入579万美元,下降15.7%。年末拥有星级饭店10户,星级饭店客房总数2572间。

         

        【教文卫体】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10年拥有小学学校42所,在校学生 5.17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 100%;普通中学38 所,在校学生7.59万人,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中等职业学校17所,在校学生3.27万人;小学、普通中学、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分别为2738人、4606人、 830人。普通高校8所,全年共招生21745人(含成人教育,下同),在校学生68193人,毕业学生总数16440人,教师3559人。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年末有区内公共图书馆1所,藏书58.05万册;剧场、影剧院3个,文物保护区1个。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广播、电视覆盖率均为100%,“村村通”工程建设继续巩固,有线电视入户工作积极推进,拥有有线电视用户26.23万户,拥有数字电视用户21万户;通光纤有线电视信号村通率100%。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诊所等)27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7 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个,妇幼保健机构2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5778 人,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2558 人,注册护师及护士3369 人;卫生防疫人员数 114人;各类卫生机构实有床位5402张;医院门诊人次(含卫生院)431万人(次);0-7岁儿童建卡率100%,计划免疫“四苗”全程接种率100 %。婴儿死亡率4.22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32‰;产妇住院分娩比例 99.76 %。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22.79万人。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辖区内拥有设施比较完备的大型体育场馆2个;学校体育达标率100 %;《全民健身计划》继续推广实施。

         

        【社会生活】   年末城乡从业人员40.49万人,比上年减少0.16万人,减少0.4 %。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3.93万人,减少9.2%;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5.12万人,增加8.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1.44万人,减少4.2%。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081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4%。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201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19元,比上年人均增加1813元,增长11.8%。其中:工资性收入人均13828元,比上年增加475元,增长3.6%;经营性纯收入1349元,比上年增加665元,增长97.2%。城镇单位在岗职工14.15万人,在岗职工劳动报酬45.25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32636元/人,比上年人均增加6771元,增长26.2%。农民人均纯收入7706元,比上年人均增加1011元,增长15.1%。其中:农民人均工资性(务工报酬等)收入2566元,比上年增收141元,增长5.8%;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3729元,人均增收402元,增长12.1%;财产性纯收入(租金、利息、集体分配、土地转包等)人均达739元,人均增收259元,增长54%;转移性纯收入人均达671元,比上年增加208元,增长45%。

        城乡居民消费出现新变化。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涪城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415元,增长11.5%,其中食品消费支出5055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7%,比上年降低2.2个百分点。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539元,增长11.2 %,其中:食品消费支出2488元,恩格尔系数为 44.9 %;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56.9平方米,其中:楼房面积46.4平方米。由于农村住房重建基本完成,人均居住面积与上年相比持平,微增0.1平方米。

        市场物价涨势明显。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累计上涨3.5%,涨幅比上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比全省高0.3个百分点,CPI呈现高位运行态势。八大类消费品全面上涨,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6.4 %,是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居住类价格上涨4.9%,是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又一重要因素,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1.2%,衣着类价格上涨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0.1 %,医疗保健价格上涨2.0%,交通通讯类价格上涨0.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2.7%。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00.1%,与上年基本持平。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参保人数显着增加。2010年,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26.12万人,增加 2.89万人,增长12.4 %;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 22.35万人,增加1.64万人,增长7.9%;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05937人,增长4.7%;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22.79万人;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7509人;领取农村低保人数8175人。年末有社会福利院1个,床位数266 张;社区服务设施数3处。

         

        【区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服务科技城”统揽全局,坚持“一核心、全区域”发展理念,着力夯实“五大基础”,全力办好“十件大事”,大力加快“三区一中心”建设。全年实现区属GDP79.01亿元,增长16.0%;其中:第一产业10.52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38.48亿元,增长22.5%;第三产业30.01亿元,增长23.3%。财政总收入(省口径)9.77亿元,增长34.0%;按老口径计算实现财政总收入6.65亿元,增长38.3%;地方财政支出20.45亿元,增长27.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再创新高,达到125.7亿元。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贯彻落实加快工业发展的决定,实施“优势产业倍增计划”和“优势企业倍增计划”,全年实现规模工业产值88.05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28.24亿元,分别增长43.5%、30.5%。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发展,“1+4”支柱产业实现规模工业产值81.8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94%。工业项目建设强力推进,43个项目竣工达产,58个项目开工建设,海瑞尔包装、吉龙机电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企业群体快速壮大,全年净增规模企业13户,7户亿元企业实现50%以上增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1亿元,分别增长12.9%、18%。成功引进香港新世界百货、人人乐等品牌企业,梅西百货、成商茂业等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壮大。实施“家电下乡”、“社区商业双进”、“万村千乡”市场等工程,城乡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金融保险、第三方物流、服务外包、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涪龙苑成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龙门镇、杨家团阳寺村分别成为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镇和示范村,旅游总收入达到20.01亿元。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8.2亿元。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金峰十里蔬菜长廊、关帝生态循环经济基地初步形成。培育名优农副产品,佳昊农业与沃尔玛超市实现“农超对接”,沪川牧场与双汇食品实现产销联结。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全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4家,培育各类专合组织12家,带动涪城及周边35万农户创商品收入47.23亿元。推进土地流转,全年新增流转面积1.36万亩,规模流转率达27.5%。

         

        【产业园区建设成效显着】   围绕规划提升、机制创新、项目突破,全力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涪城工业港引进项目82个,概算总投资306.7亿元,39个项目进入实质性建设。园区规划优化提升,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和石塘商贸物流园区总体规划通过市规委会审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裕都大道、范文路等骨干道路启动建设,园(艺)―济(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10千伏电力专线实现并网通电,(永)兴―花(�)110千伏电力线路迁改工作进展顺利,青义龙门片区35千伏变电站建成供电。园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15万平方米总部城和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正式开工,香港豪德商贸物流城50万平方米主体商铺建设项目启动征地拆迁工作,双汇食品工业园竣工投产,高农司(高水农副产品批发公司)农产品批发市场主体工程完工。

         

        【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   努力克服时间紧、任务重、资金严重短缺等实际困难,实现“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330个灾后重建项目(打捆项目)全部开工,完工298个、完成投资53.5亿元,完工率和完成投资率分别达90.3%、92.6%。农房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城镇住房重建进展顺利,56所学校、12个敬老院和19个医疗卫生机构竣工投用,40个水利设施项目全部完工,137公里重建道路实现通车,91个产业重建项目建成达产,全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对外开放取得丰硕成果】   大力实施“招商引资突破年”,加快推进专业招商、产业招商,成功引进华拓旺光通信、永贵光电连接器等一批高科技产业项目。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开展小分队招商16次,参加西博会等一系列投资促进活动,全年签约项目78个,签约金额118亿元。做大做强区投资创业服务中心,新引进企业23家,入驻企业达到159家,税收突破8800万元。实行跟踪服务、全程服务、点对点服务,狠抓项目落地,全年到位内资42.51亿元、外资2478万美元,分别增长32.6%、129.0%。对外贸易加速回升,全年实现外贸出口(代理)1.02亿美元,增长26%。

         

        【财税金融工作再上台阶】   创新税源巡查、个税电子征管方式,健全协税护税网络,实现涪城区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7953万元,增长39.54%。科学编制部门综合预算,稳步推进会计核算主体还原,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8.9亿元,增长20.7%。进一步健全财政评审、政府采购、跟踪审计制度,节约各类资金2.77亿元。继续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累计归集住房公积金4.05亿元,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3.79亿元。富诚投资公司开发、盘活两宗存量资产,实现国有资产经营收益1.2亿元,富诚担保公司为企业提供担保融资1.8亿元。优化银政企合作模式,健全融资激励机制,形成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民间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互动发展的良好态势。

         

        【城乡统筹发展实现突破】   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科学编制市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村落民居等专项规划,积极探索“组团式”集中连片发展模式,努力打造全市新农村建设样板。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民主体”的方式,累计投入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资金2.76亿元,实施“金土地”工程3433公顷,完成田型调整1万亩,建设生产温室大棚237公顷。按照“一镇一品”要求,在杨家建成5个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在石洞发展工业原料林400公顷,在关帝集聚8家生态养殖企业,在金峰、玉皇基本形成1333公顷优质蔬菜基地。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4000万元,盘活森林资源15333公顷。启动杨家、石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

        新型城镇化建设扎实推进。编制完成城乡统筹总体规划,加强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规划引领。旧城改造稳步推进,城郊圣水社区、青义灯塔社区等城中村改造进展顺利。城郊、丰谷、新皂等乡镇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金家林新城镇完成总体规划,首期19万平方米安置小区开工建设;丰谷新建场镇道路2公里,开发房地产面积10万平方米;新皂皂角铺集中居住区首期10万平方米全面完工,二期4万平方米正式启动。围绕重大项目建设,推进统规统建安置,基本完成石塘古井村、青义龙中村、龙门中脊村等整村集中居住区建设,启动吴家凤凰村整村集中居住区项目。杨家、关帝、金峰、石洞、玉皇等乡镇,依托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以产业发展促进场镇扩容,城镇对周边区域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城乡面貌明显改变。不断优化路网结构,推动城乡交通对接融合,石拦路、罗吴路等道路相继建成通车,全年新建和改造城乡道路135公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整治沟渠63公里,维修加固水库34座,修建堤防工程4.1公里。加大农村能源设施建设力度,沼气普及率达80%以上。编制燕儿河风景区开发利用规划并启动整体开发工作。电力设施建设强力推进,涪江二桥、吴家雷达、石塘御营三个110千伏变电站建设进展顺利。供水、供气设施逐步完善,丰谷场镇纳入城市供水管网,青义、新皂等16处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得到有效整治,铺设完成龙门至金家林供气管道,杨家、玉皇场镇实现集中供气。省级生态区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城乡风貌塑造、“五乱”治理和“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扎实推进。

        全力抓好省市重点项目拆迁安置工作。筹措并兑现资金近10亿元,拆迁安置居民2729户、企业137家,确保重大项目如期建设。空气动力新城拆迁居民698户、企业38家,形成安置小区13万平方米。城际铁路拆迁居民409户、企业18家,基本完成集体土地拆迁任务。城市二环路拆迁居民547户、企业33家,石塘、吴家等沿线乡镇安置小区启动建设。双汇食品工业园拆迁居民607户、企业13家,形成安置小区10万平方米。教育园区拆迁居民354户,形成安置小区7万平方米。妥善解决园艺行政中心征地拆迁安置遗留问题,加快推进市级行政集中办公区征地拆迁和交地工作。城南新区拆迁安置和御营新村整体改造工作稳步实施,万达广场拆迁正式启动完成涪并卫巷拆迁任务。

         

        【社会建设全面加强】   民生工程深入推进。投入5.08亿元完成“九大民生工程”。开展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建立城乡就业联动机制,全区城镇新增就业8024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86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扩大社会保障和救助覆盖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94%;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医疗救助等制度,发放低保金和困难人员救助资金2937万元,2万余名城乡低保群众实现应保尽保。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完成首批593户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工作,发放租金补贴290万元,解决1632户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实施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解决2.86万人安全用水问题。发放农机购置补贴1200万元,受益农户3500余户。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校点布局日趋合理,办学条件显着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加大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学校安全防范工作不断加强。抓好科技、科普和人才工作,累计争取上级专项资金937万元,实施科技项目22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国家重大传染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项目建设,为22万名城乡居民提供免费体检,并建立个人健康电子档案。完成7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8个标准化村卫生站建设,城乡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启动区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等项目建设,建成覆盖全区的广播电视骨干光纤专用网,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顺利通过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积极开展星级社区创建活动,完成6个社区阵地建设,社区办公条件进一步改善,社区干部队伍进一步充实,社区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成功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完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国防教育及后备力量建设、档案、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方志、外事、侨务、物价、供销、民族宗教、对台、粮食储备、新闻出版、人防、移民、保密、扶贫等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社会管理不断加强。完成第八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五五”普法教育活动通过省市验收,全国法治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平安创建成果得到巩固。加强与敌对势力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斗争,防邪教育转化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认真做好群众和信访工作,开展大接访活动,累计接待群众来信来访1463批4108人(次),解决问题1389件,结案率达95%,化解老案积案19件。构建覆盖城乡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大调解工作成为全省亮点。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加强安全生产日常监管和规范化建设,全年未发生一起较大及以上安全责任事故。组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应急救援体系逐步完善。(王   �)

        游仙区

        【自然条件】   全区面积973平方公里,辖1个经济开发区、1个经济试验区、24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259个行政村,2208个村民小组,42个居民社区居委会,可耕地面积28889公顷,林地面积15033公顷,主要河流4条。主要旅游景点6个,年降水量999.81毫米,年均气温17.93℃,日照1192小时。

         

        【人口】   2010年,全区总人口51.31万人(不含科学城办事处),其中:非农业人口17.19万人,农业人口34.11万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09�101。辖区出生人口2201人,出生率2.82‰;死亡人口2499人,死亡率4.5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77‰,少数民族23个,共2396人。

         

        【经济概况】   201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98.43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3%(按可比价计算),高出全市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35亿元,比上年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50.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9亿元,比上年增长9.6%;辖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74亿元,比上年下降0.8%;区属固定资产投资65.1亿,同比下降13.4%,财政收入5.19亿元,比上年增长46.9%;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00.1亿元,比年初增加46.31%。

         

        【农业】   2010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48亿元,按可比价算比上年增长3.3%。粮食总产量23.66万吨,比上年增长0.4%;油菜子总产量3.13万吨,比上年增长2.3%;蔬菜总产量18.66万吨,比上年增长0.53%;生猪出栏59.98万头,比上年增长0.41%;小家禽出栏1130.59万只,比上年增长6%;蚕茧6395吨,比上年增长2.1%。

         

        【工业】   2010年,辖区内区本级工业总产值现价144.52亿元,比上年增长43.3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9.26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工业完成主营收入110.01亿元,比上年增长30.8%;产销率为96.99%,同比增长1.9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65亿元,比上年增长82.21%;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6.3%。

         

        【建设环保】   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42.02亿元,比上年增长51.44%;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1.94亿元,比上年增长18.47%;建筑房地产业完成投资10.78亿元,比上年增长68.04%;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6.9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3.01%;房屋竣工面积4.5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1.02%。实现商品房销售收入9.12亿元,比上年增长36.29%,全年环境保护总投资943.21万元,比上年增长21.02%。

         

        【陆路交通】   截至2010年底,通车里程1678.88公里,其中干线公路71.12公里,县、乡公路781.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通车里程192.01公里。有运输车辆2033辆,客运线路30条,交通运输完成增加值6033万元,全年公路旅客周转量34898.66万人公里,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9742.81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1.09%。

         

        【商业、旅游】   2010年,区内消费品零售总额37.88亿元,比上年增长18.90%。商业从业人员2.19万人,旅游业年内接待国内外游客80.56万人,比上年增长12.01%,旅游业年收入达6.96亿元,比上年增长32.3%;旅游基础设施投入4128.88万元,旅游引资2.31亿元。

         

        【科技教育】   全年成功申报省、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4项,争取科技无偿补助资金607万元;普通高中2所,高级职业学校1所,中等专业学校2所,初级中学28所,小学76所,幼儿园88个。在校学生48993人,九年制义务教育毕业生4123人,教师3078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文体卫生】   全区文化馆、图书馆、文化中心站(所)26个,儿童乐园25处,老干部活动室26处,医院(卫生院)38所,床位2581张,医疗技术人员1519人。

         

        【社会生活】   2010年,投入专项资金2200万元,帮助新增就业5526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014人,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为86.7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全年支出失业救济金16.18万元。实现“五险”累计参保12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5.17万人;发放下岗职工创业小额担保贷款758万元,帮助2397人创业成功,带动就业1.1万人;全年发放廉租住房补贴1105户(计220万元),完成棚户区改造1220户,发放城乡低保金2232.7万元,城乡医疗救助金419万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75.2%。全年投入民生工程建设资金12亿元,完成8类72项民生工程任务。人民保险实现保费收入2882.40万元,比上年增长3.11%;人寿保险实现保费收入88125.05万元,比上年增长2.39%;保险总赔付额达到8119.91万元,保证了赔付兑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105元,比上年增长11.2%。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3.91平方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20元,比上年增加855元,农民人均住房面积76.77平方米。

         

        【工业总量不断壮大】   围绕项目建设主轴,奋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工业总量和质量效益齐头并进。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9户,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5户,雅化集团成功上市,雅化工业园启动建设,东材科技、湖山音响年产值迈上10亿元台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9.26亿元,同比增长28.20%,工业总量居全市第二;实现利润总额8.65亿元,同比增长82.2%,利润总额居全市第一。园区建设成效显着,经济试验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石马工业集中发展区快速壮大,新桥中小企业工业园积聚效应初步显现,规划面积31.88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正式启动建设,工业技改投入快速增长,全年推荐申报技改项目44个,技改投入达12亿元。企业技术创新加快,产品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全区现有企业技术中心13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四川省着名商标8个、四川省名牌产品13个。

         

        【农村经济稳步增长】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8.48亿元,同比增长3.30%。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土地规模经营逐步壮大,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专业大户辐射带动效应明显增强,生猪、蚕桑、优质粮油、无公害蔬菜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初步形成。新农村建设投入项目资金8000多万元,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街子乡岳家村、新桥镇新跃村、魏城镇关帝村的道路、管网、水利等基础条件全面改善,形成蔬菜产业化核心基地1006公顷。完成街子乡岳家村、新桥镇新跃村、魏城镇花庙村和金华村农村产权确权登记工作。全年发放农业政策补助款3427.70万元。自主创业、劳务输出、特色种养殖等农民增收途径不断拓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855元。武引渠系维护、病险水库整治全面完成,全年新建通乡通村水泥路101公里,新(改)建水利设施861处。

         

        【第三产业活力不断增加】   商贸流通业加速发展,开元场、沈家坝、芙蓉汉城等片区商业中心基本形成,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中间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兴起,城乡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88亿元,同比增长19%。金融业稳步扩张,区内金融从业企业达到18户,年未存贷款余额达到208亿元,旅游业加快发展,“一会三节”成功举办,“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区)”顺利通过验收,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96亿元,同比增长32.30%。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全年楼盘施工面积111.90万平方米,销售面积30.40万平方米。

         

        【财政管理科学规范】   坚持广开税源,科学管理,财税收入大幅增长,可用财力不断增加,全年实现一般预算收入2.18亿元,同比增长57.10%。强化财政预算管理,深化部门预算、政府采购、财政评审等财政改革,重点支出得到切实保障,全年完成采购项目312个,采购预算总金额7676.33万元,实际采购金额6523.13万元,节约资金1153.20万元。规范政府经济行为,从源头上把住新增债务口子,特别是在灾后重建、扩大内需项目建设过程中,理顺项目资金渠道,科学控制建设规模。

         

        【项目投资成效显着】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10亿元,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奋斗目标100.20%。东材科技、开元磁材等工业企业技改投入加大,经济试验区、石马工业集中发展区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工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航空新城、城南新区二期,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等项目启动实施,经济拉动效应显现;辖区绵梓路、绵盐路改造全面完成,绵遂高速、成绵乐城际铁路等省市重点工程顺利推进;区内小永路、中环线、胜黎路等骨干道路等级提高,区域交通承载能力显着增强;仙海大道、东津大道风貌大幅提升,市政基础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群众生活更加便捷。积极谋划和储备大批“打基础、利长远”的优势项目,雅化工业园、乐活国际城等重大项目签约。

         

        【对外开放取得实效】   坚持以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为主线,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拓展招商渠道,全面落实招商引资项目责任制、项目专员制和领导跟踪督办制。引进四川凯越集团参与经济开发区南区建设,引进四川润扬集团建设乐活国际城等一系列重大招商成果。全年履约项目25个,到位资金35.01亿元,同比增长25%。

         

        【民生工程加快实施】   坚持公共财政多予少取,发展成果惠及群众,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体育九大民生工程80个项目全面完成,全年累计投入民生资金9.90亿元。接待来访群众8039人(次),救助困难群众4963人(次),为困难群众家庭申领和发放助学、大病救助、应急救助等各类救助金467.30万元。

         

        【公共事业快速发展】   科技创新力度加大,全年成功申报国家、省,市级以上科技项目24个,争取资金607万元,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按政策全额执行到位。文体事业快速发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顺利推进,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扎实开展,成功举办区第三届群众体育运动会,有线电视村村通、公益电影放映任务全面完成。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重大疾病防控和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全年为参合群众补偿医疗费4762万元。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88‰以内,荣获“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称号。拥军优属和优抚安置工作稳步推进,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区”称号。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进一步深化,社会事务管理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顺利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着,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群众文明素质进一步提升。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切实加强,全年投入专项资金2200万元,新增城镇就业552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0%以内。实现“五险”累计参保12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5.17万人。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扎实推进,发放下岗职工创业小额担保贷款758万元,创业成功2397人,创业带动就业1.10万人。住房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发放廉租住房补贴1105户220万元,完成“棚户区”改造1220户。社会救助政策全面落实,弱势群体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全年发放城乡低保金2232.70万元、城乡医疗救助金419万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75.20%,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受到民政部表彰。

         

        【社会环境和谐稳定】   安全监管不断强化,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全年未发生一起较大以上安全事故,事故起数同比下降75.90%,死亡人数同比下降10%。坚持用解决问题的办法化解矛盾,扎实开展区长大接访活动,积极化解信访积案和群体上访问题,全年共化解信访积案35件,继续保持进京非正常上访“零登记”。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全年各级调解组织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4427件,人民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行政调解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综治防控体系不断完善,打击违法犯罪力度加大,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提高,“游仙区综治维稳信息管理指挥平台”在全省推广,继续保持省、市“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区)”荣誉。

         

        【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着力抓好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组建完成各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积极推行“三级代理”,全面完成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投资项目、工商企业注册并联审批机制,审批事项按时办结率和观场办结率均达100%。(赵俊良)

        江油市

        【自然条件】   江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涪江中上游地带,东邻广元市区和剑阁县,南接梓潼县和365bet投注盘口_365bet官网中国官网_bt365最新网址游仙区、涪城区,西界安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北连平武县、青川县。江油市人民政府驻地中坝镇地理坐标为北纬31°47′,东经104°44′,南距365bet投注盘口_365bet官网中国官网_bt365最新网址区35公里,西南距省会城市成都156公里。境内主要河流涪江全长670公里,其主要支流5条。涪江在江油市境内全长62.3公里, 多年平均流量163立方米/秒。全市面积2719.3平方公里,按地貌主要类型分:平坝占8.6%,丘陵占49%,山区占42.4%。2010年辖40个镇(乡)、477 个行政村。有耕地面积58.16万亩。矿藏20余种。旅游景区30多个,其中国家级AAAA级景区1个。窦�山云岩寺和重华老君山古硝洞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市森林覆盖率47.8%。

         

        【人口】   2010年末,全市户籍人口87.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2.1万人,非农业人口25.87万人;男性人口44.95万人,女性人口43.02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4.5 100。人口出生率7.73‰,死亡率5.34‰,自然增长率2.39‰,政策生育率93.55%。

         

        【经济综述】   2010年,江油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8.01亿元,增长16.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5.18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6.20亿元,增长2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6.62亿元,增长10.2%。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15.5 45.8 38.7调整为14.2 48.4 37.4,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8%、71.1%和25.1%,分别拉动GDP增长0.6、11.4和4.0个百分点。全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80.54亿元,增长18.6%,占GDP的比重为45.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3.4%,拉动GDP增长8.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84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2.54亿元,增长27.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0.16亿元,增长15.1%。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26.78亿元,增长29.6%。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4%。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以食品类领涨,全部上扬。食品类上涨7.7%,烟酒类上涨2.8%,医疗保健、娱乐教育、家庭设备、交通通讯、居住和衣着类价格分别上涨2.4%、1.3%、1.0%、0.5%、0.4%和0.1%。

         

        【农业】   2010年,江油市农业农村工作按照“夯实发展基础、推进城乡统筹、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工作思路,突出农民增收,大力实施农业项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获得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市、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工作一等奖、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先进县(市、区)、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20强县(市)、四川省现代畜牧业20强县(市)、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市)等六项荣誉称号。2010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41.60亿元,增长4.7%。其中:农业产值20.89亿元,增长4.3%;牧业产值17.69亿元,增长4.9%,占总产值的比重42.5%。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25.18亿元,增长4.5%。2010年,粮食种植面积5.15万公顷,增加74公顷,增长0.1%。其中:小麦面积1.41万公顷,增长0.1%;稻谷2.15万公顷,下降3.1%;玉米0.96万公顷,增长9.9%。油料面积1.62万公顷,增长1.8%(其中:油菜子1.50万公顷,增长2.3%)。蔬菜面积(菜用瓜)1.19万公顷,增长7.4%。2010年,粮食总产量31万吨,增产0.5%。其中,小麦6.58万吨,增产0.5%;稻谷16.62万吨,减产2.1%;玉米4.91万吨,增产11.7%。油料3.81万吨,增产2.4%。蔬菜瓜果37.2万吨,增产8.5%。2010年,全市出栏生猪72万头,增长4.5%;年末生猪存栏51.49万头,增长2.9%,其中能繁母猪9.2万头,增长0.3%。出售和自宰小家禽1452万只,增长7.8%;禽蛋产量2.01万吨,增长6.1%。肉类总产量8.33万吨,增长5%,其中:猪肉产量5.09万吨,增长4.5%。水产品产量1.1万吨,增长8.4%。

        全年完成各类育苗面积25公顷,生产各类林木种苗645万株,义务植树175万余标准株,建成绿色通道150公里,完成林地灾毁治理面积9113公顷,灾后恢复重建人工植苗造林项目3067公顷,灾后恢复封山育林6053公顷,退耕还林管护率100%,建档率100%,发证率100%。天保工程完成公益林建设项目封山育林333公顷。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4.4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7.8%。

        2010年,全年水利建设投资8.24亿元,完成土石方298万立方米;完工病险水库整治113座,渠道维修整治及防渗480公里,整治山坪塘7000口、土石河堰292道、微水工程132处;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6000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面1000公顷,新增节水灌面1200公顷;解决人饮安全用水31万人;汛末水利工程蓄水量1.0亿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平方公里。209个水利灾后重建项目已全部开工,其中完工205个,累计完成投资13.26亿元,187座震损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部完成;年末农村饮水安全达标人口47.9万人;25个堤防灾后重建项目基本完工,完工堤防59公里;渔业设施重建、水资源监测设施重建等基本结束。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7.41万千瓦,增长12.9%。农村用电量2.41亿千瓦小时(不包括农村大宗工业用电),增长33.8%。2010年,新增365bet投注盘口_365bet官网中国官网_bt365最新网址级以上龙头企业6个,达到33个,实现农产品加工经营销售收入19亿元,增长12%;新增专业合作组织29个,达到189个,实现经营销售收入4.84亿元,增长16%,其中新增365bet投注盘口_365bet官网中国官网_bt365最新网址级重点专业合作组织4个,达到30个;各类农村专业大户发展总量达到2500户。在产业发展上着力建设商品蔬菜基地大县、生猪繁育大县、西部地区獭兔第一县的目标,抓好2.67万公顷优质粮油、2万公顷商品蔬菜、“112”生猪、1000万只獭(肉)兔、3000万只小家禽特色产业基地建设。2010年底,全市优质粮油基地面积达到2.67万公顷,其中优质水稻1.67万公顷、“双低”专种油菜8000公顷;商品蔬菜基地面积1.13万公顷,其中设施大棚蔬菜1000公顷;大力实施“112”生猪(即发展10万头能繁母猪、100万头育肥猪、200万头仔猪)产业工程,适度规模养殖场达到53个、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建成800个;以西屏为核心的150万只獭兔养殖基地经形成,獭兔产量、质量位居四川第一。

         

        【工业・建筑业】   工业经济较快增长,规模企业达到200户,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全年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户,达到200户,总产值突破200亿,达到211.67亿元,增长33.0%;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63.90亿元,增长27.6%。全部工业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5.8%,拉动GDP增长10.5个百分点。工业发展平台进一步壮大。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要求,充分利用工业园区完善的配套设施,抓住被省政府列入“1525工程”成长型重点培育园区等重大机遇,加快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工业园区辖区规模企业达到94户,实现总产值142.65亿元。三合、含增等6个乡镇工业集中发展区加快扩张,以工业园区为龙头、工业集中发展区为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五升二降”。酱油2.24万吨,增长50.0%;粗钢19.77万吨,增长30.3%;钢材86.88万吨,增长27.1%;发电量54.01亿千瓦时,增长19.0%;纱0.6万吨,增长6.6%;水泥283万吨,下降0.4%;布产量0.34万米,下降2.7%。重点企业发展加快。2010年末,全市工业总产值过亿元企业增加8户,达到36户;完成工业总产值152.89亿元,增长37.5%;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2.2%,拉动工业总产值增长78.6个百分点。优势产业发展成效显着。2010年,六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7.76亿元,增长32.6%,占总产值的比重88.7%。其中:冶金行业产值93.01亿元,增长32.5%,占总产值的43.9%;机械行业产值31.16亿元,增长55.3%,占总产值的14.7%;建材行业产值25.57亿元,增长31.1%;能源行业产值17.79亿元,增长6.5%;食品行业产值15.79亿元,增长28.2%;化学工业产值4.44亿元,增长47.6%。节能减排成效明显。2010年全面淘汰四川双马3条共90万吨湿法水泥生产线、大康冶金炉料厂和启明星铁合金矿热炉,停产5家小水泥生产企业,全面实行公共节能计划,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6.3%,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8.9%,全面完成减排目标。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10户,亏损面仅为5.1%,亏损企业亏损额3.2亿元,下降37.5%;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8.08亿元,增长17.9%;实现利税总额19.29亿元,增长819.2%。

        2010年,全市资质以上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51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5.03亿元,增长21.6%,其中:建筑工程产值27.02亿元,安装工程产值7.09亿元;竣工产值24.62亿元。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0.83亿元,增长15.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1.2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7.03万平方米。

         

        【财政・金融・保险】   2010年,江油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8.21亿元,增长34.9%;实现一般预算收入9.54亿元,增长50.2%;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45亿元,增长51.9%。税收收入实现8.23亿元,增长49.2%,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6.2%,同比提高45.3个百分点。财政支出58.08亿元,增长8.1%;其中一般预算支出49.68亿元,增长9.9%。其中教育支出2.8亿元,增长15.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86亿元,增长28.4%;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31.93亿元,增长3.1%。截至2010年12月末,江油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51.67亿元,比年初增长9.5%;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3.99亿元,比年初增长10.2%。各项贷款余额80.53亿元,比年初增长24.9%。全年各类保费收入3.24亿元,增长7.3%。其中,人身险2.61亿元,财产险0.63亿元。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支出1.81亿元,增长25.1%。

         

        【固定资产投资】   2010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2.18亿元,增长1.8%。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61.70亿元,增长125.9%;更新改造完成投资29.65亿元,增长34.4%;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96亿元,下降20%;农户投资完成16.87亿元,下降69.8%。2010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3.25亿元,增长67.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7.21亿元,增长56.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1.72亿元,下降21.4%。工业项目投资力度空前,累计实施投资上亿元的工业项目19个,投资上千万的工业项目65个,完成投资36.7亿元,同比增长64.6%。工业项目开工数量、投资规模、建设速度均超过历史最好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川矿筒体生产线、国大水泥、红狮水泥、长祥特钢大型铸锻件等项目建成投产;龙凤水电站即将下闸蓄水,科光电站第一台机组即将发电;推动攀长钢锻造项目、电渣生产线,西南钢铁、六合锻造、南玻矿业、金荷花药业等项目加快建设,为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基础。2010年,民生及社会事业投资46.9亿,占投资总量41.8%,在投资总额中比重最大。产业投资32.22亿元,增长43.2%。基础设施投资30.67亿元,增长124%。项目个数大幅增加,重大项目支撑作用明显。全年在建施工项目突破1000个,达到1004个,同比增加304个,增长44.9%。其中:500万以上项目265个,完成投资81.53亿元,拉动投资增长34.2个百分点,占投资总额的72.7%,同比提高32.9个百分点。工业性项目完成投资37.21亿元,拉动投资增长12.2个百分点,占投资总额的33.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回落,商品房销售持续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96亿元,下降20%,商品房屋施工面积67.19万平方米,下降17.8%;商品房屋竣工面积42.03万平方米,增长344.8%;商品房屋销售面积40.2万平方米,增长43.4%,同比提高12.2个百分点。

         

        【交通・邮电】   年末,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1904公里,增长4.0%;其中等级公路156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6公里)。全年公路客运量1356万人,增长12.3%;客运周转量72945万人公里,增长19%。公路货运量939万吨,增长26.4%;货运周转量73266万吨公里,增长13.4%。

        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收入4.07亿元,增长8.1%。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12.94万户,下降8.8%。住宅电话中市话用户5.97万户,增长20.4%;农话用户4.56万户,下降16.2%。移动电话用户65.07万户,增长10.4%。国际互联网用户5.84万户,增长26.9%。

         

        【国内贸易・旅游业】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01亿元,增长19.9%,高于绵阳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其中:批发业增长23.1%,零售业增长18.1%,住宿业增长34.7%,餐饮业增长25%。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37.52亿元,占零售总额的51.4%,增长21%;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35.49亿元,增长18.8%,占零售总额的48.6%。城乡市场的增幅差由上年的8.6个百分点缩小到2010年的2.2个百分点。受国家扩大内需,实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优惠政策的拉动,全年家电下乡产品销售量达到7.04万台(部),兑现补贴1950万元;汽车摩托车下乡销售量达3.06万台,兑现补贴2395万元。全市私家车保有量近10万辆,汽车数量的猛增,带动洗车业、汽车保养维修、车内装饰等相关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汽车消费已逐渐成为拉动需求增长的又一主要动力。

        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00.7万人(次),增长48.9%,同比提高39.1个百分点;实现旅游总收入10.41亿元,增长48.3%,同比提高21.4个百分点。

         

        【科技・教育】   2010年,全市组织申报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31项,获得立项15项,争取项目资金855万元。全年申请专利59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54项,取得授权48项,其中实用新型31项,发明16项,外观设计1项。全市有科普示范乡镇14个,科普示范基地13个,科普示范学校11所,科普示范企业4个。

        2010年,全市有各类学校178所,在校学生105323人。其中幼儿园70所,在园(班)幼儿17181人;小学73所,在校学生36974人,专任教师2747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毕业升学率达到98.7%。普通中学30所,在校学生41483人,专任教师2382人。中等职业学校3所,职教招生3968人,在校学生10125人,专任教师223人。高等专科学校1所,在校学生2737人,专任教师173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2010年,高考本科硬上线突破三千大关,达到3126人,比2009年净增390人,增长14.3%,其中上重点本科628人,比2009年净增47人,增长8.1%。全市中考平均分、及格率、优生率等指标比2009年均有较大幅度提升,其中600分以上优生人数达到717人,市境内普通高中指令性计划录取线平均水平居365bet投注盘口_365bet官网中国官网_bt365最新网址各县区前列。2010年5月12日前,全市学校重建基本完成,整个教育体育实现了规范重建、务实重建、优质重建、高效重建。教育体育灾后重建投资共约11亿元,新建校舍43.5万平方米,维修加固校舍35.9万平方米,新建教师周转房3.6万平方米,新建学校室内体育活动室16个、塑胶运动场30个。完成原体育馆加固工程,新建有7000个看台座位的运动场一座,新建室内全民健身中心一个。

         

        【文化・卫生・体育】   年末,全市有剧场1个,公园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3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20.3万余册,博物馆2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个,文物藏品及资料9572件。全市有乡镇广播站36个,广播覆盖率96.1%,电视覆盖率95.7%。

        卫生系统恢复重建的医疗卫生机构有71个,项目全部开工,其中县级医疗卫生机构11个,乡镇卫生院4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个,厂矿职工医院8个。竣工58个,其中38个河南援建项目全部竣工。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30个,其中医院20个,乡镇卫生院4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0个,诊所157个,村卫生站389个,其他医疗卫生机构4个。共有床位4491张,卫生机构人员5963人,其中医院、卫生技术人员3765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323人,注册护士1427人。年末,全市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61.80万人,参合率97.1%。全年累计有8.05万名参合农民办理了门诊报销,报销金额405万元;累计住院补偿5.28万人,补偿金额5594万元;各医疗单位对1万余名困难群众减免医药费89万元。积极开展惠民医疗服务,组织五个巡回医疗义诊队分别到40个乡镇、3个社区开展了义诊活动,共计义诊3300余人(次),测血压1.2万余人(次),发放健康宣传资料2.97万份,咨询1.30万余人(次),免费发放药品0.67万人(次)。

        2010年全市广泛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和校园艺术国防教育活动;成功承办全国女子足球U-16锦标赛和四川省第三届中学生无线电测向锦标赛;开展武术、跆拳道、棋类、乒乓球、篮球、田径、足球等市级中小学系列赛事活动11次;深入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举行了“全民健身日”群众体育活动启动仪式,促进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城乡人民生活・社会保障】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70元,增加1862元,增长14.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其中人均工资收入11685元,增长18.1%。人均消费支出11000元,增长15.1%,其中食品支出4478元,增长13.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40.7%,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062元,增加802元,增长1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其中工资性收入2418元,增加576元,增长31.2%;家庭经营收入3106元,增加368元,增长13.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543元,下降27.8%。其中,食品支出2393元,增长23.5%;衣着消费支出471元,增长16.6%;居住消费支出1025元,下降73.2%;家庭设备消费支出356元,下降7.2%;医疗保健消费支出338元,下降7.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3.2%。2010年末,城镇单位在岗职工4.36万人,增长4.3%;年人均工资29634元,增长19.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5%。

        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16.29万人(退休),增长15.7%;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12.44万人(退休),下降1.3%;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03万人;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0.4万人;工伤保险参保5.65万人;生育保险参保2.11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36.70万人。城镇新增就业和再就业岗位713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35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再就业免费培训3150人。年末,全市拥有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机构26家,床位2831张;社会福利院1个,床位350张,收养人数240人。城镇有6140户、10808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有5851户、27036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全年累计发放低保金3594万元,城乡低保对象累计月人均补差分别达到135.5元和60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210元和100元。实施城乡医疗救助45277人(次),救助资金541万元。及时兑现优抚对象经费1819万元,下拨各类救灾支出资金297万元。

         

        【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江油市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力实施产业、企业、园区倍增,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市净增规模工业企业24户,达到200户,比“十五”末净增103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211.7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63.9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34%;完成技改投资29.7亿元,增长34.4%。规模以上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项目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开工数量、投资规模、建设速度均超过历史最好水平,提前三个月实现了每月开工或投产一个亿元项目的目标。川矿筒体生产线、国大水泥、红狮水泥、长祥特钢大型铸锻件等项目建成投产;龙凤水电站即将下闸蓄水,科光电站第一台机组即将发电;攀长钢锻造、电渣生产线,西南钢铁、六合锻造、南玻矿业、新荷花等项目加快建设。全年累计实施投资上亿元的工业项目12个、投资上千万元的工业项目24个,完成投资31亿元。工业发展平台进一步壮大,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要求,充分利用工业园区完善的配套设施,抓住被省政府列入“1525工程”成长型重点培育园区等重大机遇,加快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工业园区规模企业达到94户,实现产值过百亿。三合、含增等6个乡镇工业集中发展区加快扩张,工业园区为龙头、工业集中发展区为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全面淘汰四川双马3条共90万吨湿法水泥生产线、大康冶金炉料厂和启明星铁合金矿热炉,停产5家小水泥生产企业,全面实行公共节能计划,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6.3%,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8.9%,全面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要素保障进一步加强,坚持落实项目建设“四定”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工业的领导和政策支持,为工业企业融资18亿元;总投资1.17亿元的13个能源项目全部开工;220KV河西变电站投入运行;为工业项目供地287公顷。

         

        【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按照“一基五化”要求,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和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一圈三点”重点区域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核心区引进项目11个,完成投资1亿元。40万亩优质粮油、30万亩蔬菜、“112”生猪产业、1000万只獭(肉)兔、3000万只小家禽特色种养殖基地基本形成,荣获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工作一等奖,成功跨入全省产业基地强县二十强和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先进县(市)行列。实现农业总产值41.6亿元、增长6.7%。大力壮大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新增365bet投注盘口_365bet官网中国官网_bt365最新网址级龙头企业6家,新发展农村专合组织4个、各类农村大户636户。农村劳动力转移23万人,劳务创收实现17.8亿元,增长37%。

         

        【第三产业稳步发展】   抓好商务流通工作,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建成农家店170家,农村综合服务中心3家;工业原料及成品运输、农副产品配送、日用消费品供应等专业化物流服务业快速发展,“城市一卡通”顺利启动。大力发展以李白文化为龙头的文化旅游业,李白故居、李白纪念馆硬件水平进一步提升,设施一流、环境优美、馆藏丰富的李白文化纪念体系基本形成。大力支持窦�山、乾元山等景区设施建设,乡村休闲旅游快速发展。实现旅游收入10.4亿元,接近震前水平。

         

        【城乡建设统筹推进】   坚持以构建50万人口中等城市为目标,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抓手,多渠道投入、创新管理方式,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达到48.3%,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加快恢复震损城市基础设施,城镇供水、污水处理等八大类39个基础设施项目基本建成。大力实施“新城建设、旧城改造、设施提升”三项工程,实施城市建设项目38个、完成投资4.19亿元。镇村建设进一步加强,完成武都、青莲、厚坝三个重点镇控制性详规编制;完成乡村道路硬化165公里,维修和硬化机耕道177公里;修复、新建沼气池12000口;九岭镇中河村、苏溪村,西屏乡桃园村、四方村新村建设试点全面启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果进一步巩固,“五乱”现象得到有效整治;投入5000余万元,打造九环线(江油段)沿线特色风貌,完成宝成复线(江油段)沿线环境综合治理;投入2000余万元实施城区主要街道风貌塑造。完成“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建设任务,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

         

        【改革开放成效明显】   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积极稳妥推进合村并组,全市477个行政村合并为364个。完成村(社区)“两委”班子换届选举,村(社区)干部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推动发展的能力全面增强。攀长钢、川矿社会事业职能移交地方管理。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坚持以产业援建招商、驻点招商、以企招商和资源招商为重点,成功召开产业推介会80余次,新引进上千万元工业项目37个,到位资金48.9亿元,居绵阳各县(市、区)第一。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   总投资5.71亿元的105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兑现各类惠民补助资金4733万元。以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为契机,大力实施就业与再就业工程,城镇新增就业692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6%。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参保面不断扩大,失地农民、城镇居民超龄人员、乡镇“八大员”、“老工伤”基本纳入社会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0.49万人,新农合参合率97.12%;新农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参保36.7万人,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城乡救助和扶贫解困工作扎实开展,发放廉租住房货币补贴4900户600万元,3.7万名城乡低保对象应保尽保,2162户4646名农村困难群众实现脱贫。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高质量通过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2010年高考再创佳绩,本科硬上线3126人,增长14.3%。体育活动蓬勃开展,荣获“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级乙等医院顺利通过验收,新建成的市中医院即将投入使用;灾后无大疫目标圆满实现,九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展开。民政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2.39‰,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面展开。科技工作扎实推进。兵役、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粮食、监察、审计、移民、保密、双拥、档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气象、地方志、防震减灾等工作全面开展。

        (谢小东)

        三台县

        【区划人口】   全县面积2661平方公里,辖 63个镇乡(镇 41个、乡 22 个)、933个村,106个社区居委会。年末总人口147557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6840人,农业人口1268738人;出生17040人,死亡15833人。人口出生率为11.5‰,人口死亡率为10.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计划生育率为90.9%。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5万人,城镇化率达30.2%。全县有耕地7.9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0.78%。

         

        【经济概况】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49亿元,增长14.3%,其中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42.9亿元,增长4.5%;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44.65亿元,增长27.2%,其中实现工业增加值32.83亿元,增长28.4%,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19亿元,增长30.5%;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3.93亿元,增长11.5%。财政总收入8.4亿元,增长48.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8亿元,增长35.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1.66亿元,下降6.7%。民营经济增加值73.06亿元,增长18.4%,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2.6 34 33.4,首次呈现出“二、三、一”结构。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69.8亿元、贷款余额65.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3%、2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05元,增长15.4%,农民人均纯收入5934元,增长15.5%。

         

        【项目投资】   突出产业规划、城镇规划和土地等要素规划“三规合一”,编制完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规60余个。完成科学发展优势区域高标准编制总体规划,基础设施投资2.37亿元,其中芦溪工业集中区完成投资1.68亿元;143个市考核项目全部开工,年内完成投资33.4亿元,其中,7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1亿元;47个县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4.6亿元;25个扩大内需项目、7个港澳援建项目、8个国外紧急贷款项目、13个吸纳民间资金项目进展顺利。全年共引进市以外内资项目46个,其中,亿元及以上项目14个。协议引资102.8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到位内资38.65亿元、外资1663万美元,“西部生态食品城”合作办园项目成功签约。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14亿元。

         

        【工业强县战略】   工业主导地位初步显现。深入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突出抓好“三个倍增”,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1.36亿元、增加值27.19亿元,分别增长49.4%、30.5%。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户、产值过亿元企业5户,总户数分别达119户、28户。完成更新改造投资10.04亿元,实现外贸出口2100万美元。扶持佳联印染、上海梅林等产值过2亿元企业16户、1亿元至2亿元企业12户、5000万元至1亿元企业12户三档骨干企业40户,其实现产值74.14亿元,增长41.6%。纺织服装、食品加工、能源化工、机械制造四大优势产业实现总产值77.3亿元,增长46.2%。工业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08亿元,引进工业项目18个,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9.3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6.8%。江苏雨润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古杉油脂10万吨生物柴油、太极集团1500吨固体制剂、隆源食品22万吨米面深加工、泰宇达600万米布匹生产线等20个重点工业项目全部开工,竣工投产6个。得恩德药业、标源环保、雅化公司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鸿凯双泰、剑门泵业通过省级技术中心认证,康尔达木业、台沃科技通过市级技术中心认证。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继续坚持“稳定总量、提升品质、突出特色、打造亮点”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实现农业总产值70.35亿元,增长4.7%。粮食总产首次突破80万吨,达到81.31万吨,荣获全省产粮大县(标兵)奖励;实现油料总产11.03万吨、蔬菜总产44.12万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建成油橄榄基地、藤椒基地各333公顷,“涪城麦冬”基地被授予“四川省精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永新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产业建设,全年完成投资1.82亿元,崭山米枣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通过验收;小寨子、新希望、明兴农业养殖基地建成投产,推进生猪适度规模养殖产业示范园和年出栏优质生猪工程建设,全年出栏生猪194.54万头、小家禽2120万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4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新流转土地2333公顷、林地2313公顷,土地流转总面积达1.36万公顷。农业基础设施有效改善,完成 “金土地”工程10.04万亩。拥有农机总动力42.36万千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3%;水利工程蓄引提水能力达6亿立方米,耕地有效灌溉面积5.75万公顷。完成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有效管护天然林8.15万公顷,巩固退耕还林3666公顷,新增人工造林1733公顷。

         

        【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旅游、餐饮、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和物流、金融、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3.93亿元,增长11.5%。实现旅游总收入8.55亿元,增长26.5%,梓州国际酒店成功争创为四星级旅游饭店。完成城区七大市场改造升级。全面完成集润现代物流项目建设,建成全市最大的县级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新建农家店601个、庄稼医院31个、农资配送中心1个、商贸综合服务中心2个、社区综合服务社4个。家电下乡备案网点达273户,销售家电下乡补贴产品6.3万台(件),兑现财政补贴2394万元。成功举办首届“啤酒节”和第二届美食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6亿元,增长18.9%。银政企融资洽谈会协议贷款29.7亿元,年内到位18.5亿元。宏达公司实现融资7.44亿元,贷款担保1.64亿元。

         

        【社会事业】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发展迅速,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初中毕业生入高一级学校就读达66.8%。高考本科文考硬上线人数4765人,增长2.2%,硬上线率居全省百万人口大县首位。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首批35个镇乡综合文化站项目、88个文化市场恢复项目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完成122个农家书屋建设。县文武学校被表彰为全国先进民间组织。全年举办各类体育赛事24次,参加国家、省、市体育比赛13场(次),获金牌5枚、银牌13枚、铜牌8枚。启动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完成294个自然村通有线电视工程,有线电视用户达28.45万户;完成610个行政村通有线广播工程,全面实现有线广播村村通。成功通过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评估验收。强化科技创新与科技合作,实施国、省科技项目11个,与东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开展县校合作,全面启动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工作。

         

        【城乡环境建设】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分别投入运营和试运行。滨江1、2号路全面通车,全面启动10条城市道路升级改造工程。凯旋国际项目提前完成一期拆迁安置任务,铂金广场、大十字东北片区旧城改造、城南片区城市综合体开发等城镇建设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完成凤凰山城市森林公园(片区)总体规划编制和招商引资,启动核心区道路建设。城区凯江防洪堤和青东坝、南寺坝防洪堤建设项目全面完工,开工修建凯江廊桥和城区人行天桥。新开工商品房71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2亿元;交通建设突飞猛进,新渡口大桥建成通车,马望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亿元。绵(阳)遂(宁)、成(都)德(阳)南(部)、绵阳绕城高速公路三台段建设有序推进。29条257公里亚行贷款项目全面启动,完成投资4348.9万元;省道101线重建、绵(阳)三(台)、绵(阳)盐(亭)通道三台段改造、广利路等7条66.34公里中央基金项目、1075公里通村公路新建重建等工程全面完工,完成投资6.74亿元;总投资6.85亿元的475个村内道路建设项目基本完成。加强城市管理,组织30万人次参与保洁、城管、文明劝导等行动,投入3680余万元实施立体景观、河道治理、园林绿化亮化等环境综合治理,新建特色风貌塑造点11个。顺利通过四川省第二届文明县城创建检查验收;启动省级生态县建设,完成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整治项目3个,关停高耗能企业生产线2条。

         

        【社会保障】   完成“十项民生工程”123个项目,全年各级预算执行资金16.5亿元,其中,县财政投入9399.8万元,增长85.2%。城镇新增就业5635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和被征地农民再就业239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培训农民工2.8万人次,向外输出农民工36.2万人(其中,组织化输出18.5万人),就地转移劳动力10.3万人,劳务创收41.8亿元。 “五大社会保险”参保31.8万人次,征收社保基金4.96亿元。为4477名失地农民、2283名超龄城镇居民办理养老保险。城乡低保8.01万人,发放保障金8159.4万元。农村“五保”8160人(其中,集中供养4488人)。新农合参合121.68万人,参合率98.6%,报销医药费用1.41亿元。城乡医疗救助62475人(次),救助金额1394.7万元;共为5.7万名15岁以下人员免费补种乙肝疫苗14.8万余剂(次),接种率达97.9%;免费为4.2万名农村妇女检查宫颈癌、9780名农村妇女补服叶酸、85例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城乡困难群众应急救助1057人,救助金额72万元。首批168套、8000平方米廉租住房成功入住;第三批890套、4.22万平方米廉租住房全面开工,完成投资3000万元;为2600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金补贴260余万元。1.6万户、3.82万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红层找水”打井2812口,“人饮工程”兴建集中供水工程75处,分散供水工程8536处,解决19.6万人饮水困难。新建沼气池1.67万口。14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基本完成,避让搬迁165户。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成立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开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部位隐患专项整治和安全生产示范乡镇创建活动。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开展领导干部接访和机关干部下访活动,“三大调解”工作有机衔接,全年调处矛盾纠纷14595件,调处成功率97%。

         

        【干部队伍建设】   全年提拔任用干部172人,交流使用干部68人,公开选拔科级领导干部9名,选拔21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挂职镇乡党委委员,配齐63个镇乡专职人大主席。培训各级干部5500余人(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创新和完善各项反腐倡廉制度146个。深入学习贯彻《廉政准则》,举办专题辅导讲座130余场(次),组织全县400余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到金堂监狱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受理群众信访举报1760件,立案54件69人,审结83件98人。加强灾后重建、土地出让、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监管,完成审计项目72个,查出违规违纪资金7624万元、管理不规范资金1.9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核减3970万元。

         

        【法治政府建设】   “核心引领、要素整合、创新优化”的法治政府示范县创建“三台模式”在全省推广。主动听取并积极采纳县人大、县政协建议意见,办理268件人大代表建议、177件政协委员提案,代表、委员满意率分别达96%、99.5%。清理政府规范性文件154件,全面落实《三台县重大行政决策基本程序暂行规定》,推行群众代表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制度。

         

        【行政效能建设】   认真落实“两集中、两到位”,群众满意率达99.9%。调整精简行政审批项目,全面推行并联审批、网上审批和“绿色通道”。 63个镇乡、886个行政村(社区)建立便民服务中心或代办点。对在灾后重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工作中推进不力的22名领导干部予以问责。强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府门户网站等信息公开平台建设,全年网上公开政府信息2.3万余条。(蒲关新)

          

        【自然条件】   安县面积1189平方公里,辖15镇3乡234个行政村。全县耕地面积27110公顷。矿藏29种。主要河流4条,安昌河最大,县境内全长76.24千米。主要旅游景区3个。

         

        【人口】   2010年底,全县人口43.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33万人,非农业人口6.32万人。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22.34万人,女性人口21.31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2%和48.8%。全县人口出生率10‰;死亡率7.6‰;自然增长率2.4‰。

         

        【经济概况】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55.8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2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24亿元,增长26.7%;第三产业增加值14.7亿元,增长10.4%。三次产业结构为30.8:43:26.3。全县人均生产总值13507元。财政收入7.1亿元,比上年增长67.9%;财政支出34.6亿元,比上年减少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18.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7.8亿元,增长15.9%;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9.3亿元,增长27.7%。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0.1亿元,比上年减少26.5%。

         

        【农业】   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8.1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全县粮作物播面96.1万亩,总产量25.2万吨,成为全国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核心县。生猪出栏53万头,肉类总产量5.8万吨,家禽出栏13456.8万只,同比增长7.5%。水产品产量19280吨,增长6.2%。安县魔芋荣获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省级整体认证。安县荣获四川省林业产业强县示范县称号。农业专合组织125个,龙头企业35个。圣康蛋鸡“五统一分”经营模式在全国推广。农村人均纯收入6157元,同比增长15%。

         

        【工业】   2010年,全县主营业务收入在1200万元及以上规模工业企业77户,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5.1亿元,同比增长45.6%;实现工业增加值18.7亿元,比上年增长33%.工业产品销售率92.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9亿元,同比增长26.9%。其中纳税1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6户,纳税100万元以上不足1000万元工业企业13户。工业园区开发3平方公里,累计入园企业86户,投产38户,完成工业产值21亿元。狠抓工业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7亿元。安县中联新型干法水泥、好医生中药饮片及固体制剂、启明星磷化工甲酸钾一期技改项目竣工投产。“好医生”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城建环保】   2010年,灾后重建项目完工41个。市政道路建设完成项目26个。秀水供水工程完成总工程量78%;河清供水完成总工程量83%;塔水供水工程完成总工程量81%。垃圾处理工程投资2600万元。4.6万平方米廉租房建设竣工。全年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8.2亿元,同比增长119.9%。城乡环境综合深入开展,城市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交通邮电】   2010年,年末境内公路里程1280.6公里,等级公路通车里程1012.1公里。全年公路货物运输量达到1104万吨;公路货运周转量55200万吨公里;公路客运量819万人。公路客运周转量15138万人公里。新(改)建道路331公里。投资4.13亿元的辽安路竣工通车。成青路改造全面完成。墩秀路、秀茶路等32条县乡公路以及干河子大桥、友谊桥等12座桥梁重建全面完成。改(扩)建村组道路493公里。全年邮政业务总量0.25亿元,其中邮政业务0.18亿元,。电信业务总量1.37亿元(电信、移动、联通)。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38083户;移动电话用户241298户。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5365户。

         

        【贸易旅游】   2010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亿元,同比增长18.4%。按销售地区分,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10.8亿元,同比增长20.3%;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16.2亿元,同比增长17.1%。按行业分,批发和零售贸易零售额0.6亿元,增长45.4%;零售业零售额22.1亿元,同比增长16.4%;住宿业零售额0.7亿元,增长42.3%;餐饮业零售额3.6亿元,增长23.2%。全年共接待游客177.6万人次,增长61.1%;旅游总收入6.6亿元,增长56.5%。

         

        【科技教育】   2010年,安县荣获四川省“科普大篷车”电视栏目先进单位等省、市、县级奖项13项。申报省、市项目9项,其中5个项目获得立项。地震灾后新农村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安县桑枣镇大竹魔芋专业协会被国家科协评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年末拥有各类学校48所。其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普通中学21所,小学26所。全县有教职工2674人;在校学生50294人,其中小学19846人,初中19888人,普通高中8579人,职业学校1981人。

         

        【文化卫生】   2010年,完成《安县年鉴》(2010)出版工作。全县共有县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各1个,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86千册。加快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6个灾后重建项目全面完成,有线电视网络基本实现村村通,农村广播覆盖率达99%。年末拥有卫生机构74个。实有床位1451张,卫生技术人员1447人,其中执业医生550人。医院门诊人次达到147万人(次)。新农合参保人数不断增长,年末全县参保农民达373007人。

         

        【社会生活】   2010年,全县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2356元,同比增长2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04元同比增长15.3%。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17022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17613人。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5791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11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失业保险参保人数9832人。 (桂玉德)

        盐亭县

        【自然条件】   盐亭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地处嘉陵江、涪江分水岭,东经105°12’~105°43’, 北纬30°58’ ~31°39′,东接南部、南充,南连射洪,西邻三台,北抵梓潼,行政区域面积1645.45平方千米。2010年,全县有耕地36569公顷,辖14个镇、22个乡、467个行政村、29个社区居委会。境内石油、天然气、膨润土、盐卤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主要河流有梓江、弥江、湍江、榉溪、雍江、魏河等6条,梓江最大,流经县境107千米。全县森林覆盖面积92464公顷,森林覆盖率56.38%。

         

        【人口】   年末总人口59.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0.18万人,非农业人口9.54万人。人口出生率7.03‰,人口死亡率6.43‰,人口自然增长率0.6‰。符合政策生育率92.49%。

         

        【经济概况】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6.84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58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7.41亿元,增长28.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85亿元,增长11.6%。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2:31:27 ,与2009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大幅优化。2010年全县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8.5亿元,增长18.1%,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0.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2.4%,拉动GDP增长9.6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灾后重建】   围绕“两年完成恢复重建,三年实现跨越发展”的奋斗目标,坚持以项目投资为核心,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截至12月底,677个重建项目全部开工,完工649个,实现投资127.97亿元。

        公共设施重建接近尾声。完成学校重建项目83个,云溪小学、城关中学等78个项目相继竣工,体育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完成卫生重建项目38个,宗海、高灯等30个卫生重建项目投入使用。黄溪敬老院等34个农村敬老院全面完工。防灾减灾设施重建有序推进,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不断完善。政权设施重建、“两所一庭”、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进展顺利,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军休所、婚姻登记处等项目主体完工,地震检测台站交付使用。文旅综合楼、广电综合楼、电影院等项目基本完工,村级综合服务设施重建接近尾声,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重建全面完成。  

        基础设施重建基本结束。莲花湖水库除险加固、莲花湖主干渠、店富分干渠及武引一期震损工程维修整治全面完成。绵盐快速通道、渡船嘴大桥、县城水源及供水设施、滨江广场等一大批重大项目投入使用。成德南高速公路进展顺利,郑家岛二三号桥、梓江桥闸等重点项目扎实推进。

        产业重建任务全面完成。隆盛畜牧、向山花卉等农业产业重建项目全部竣工。贝多化工合成氨、金和塑钢门窗生产线和水性氟碳漆等重点工业产业重建项目先后竣工投产。昆仑建材市场、城北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等商贸产业项目重建圆满完成。

         

        【农业】   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38.73亿元,增长5.8%,其中种植业实现19.06亿元,增长4.9%;林业0.94亿元,增长8.6%;畜牧业16.79亿元,增长6.4%;渔业1.37亿元,增长9.8%;农业服务业0.57亿元,增长6.1%。全年全县农作物总播面8.8万公顷,其中粮食播面6.2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1%。全年粮食总产量31.45万吨,增产1.4%。粮油实现产值74.9亿元。低效林改造稳步推进,经济林栽植为农增收5000万元。全年全县出栏肉猪85.08万头,比上年增长3.1%;年末母猪存栏3.66万头,增长1.7%;肉类总产量10.03万吨,增长6.5%;禽蛋产量2.18万吨,增长0.15%;牛奶产量219吨,下降15.77%;水产品产量1.45万吨,增长1.5%。养殖业实现产值25.4亿元。

        农业基础更加牢实。武引二期金峰水库导流放空洞顺利开工,征地拆迁和首批移民搬迁工作全面完成。完成集中供水工程55处,解决了22.7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整治塘、库、堰153处,新建蓄水池489口。年末实有水利工程6530处,水利工程总蓄水量16046万立方米,有效蓄水量12866万立方米。新建电力提灌站11处、技改维修584处,农机总动力24.8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1%。年末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1710公顷。县域耕地地力评价全面完成,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通过部、省验收。新建沼气池2791口,修复震损沼气池550口,实施“一池三改”2500户,年末全县沼气池达到5.1万口。新建机耕道132千米,整治180千米。建成通乡、通村公路235千米,完成渡改桥2座,新建农村客运站4个。

        新农村示范全面推进。按照“突出重点,逐村打造”的原则,完成了全县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总体规划。整合涉农资金1.38亿元,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示范,以两河镇高团村为代表的新农村建设初具规模,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县平均水平265元。生猪、蔬菜、花卉、水产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特色农业基地就近安置剩余劳动力3万余人,农民就近务工收入达1.2亿元。全年新增嫘祖禽业等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个,新增富驿海椒等市级专业合作社3个。

         

        【工业】   2010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45亿元,工业经济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6个百分点,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34.3%。全县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1.12亿元,增长28.3%。产品销售收入实现30.98亿元,增长41.6%;利润总额实现2.51亿元,增长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06亿元,下降8.34%。

        园区建设步伐加快。突出科学规划、项目支撑、政策支持,积极争创省级工业园区。理顺了园区管理体制,完成了园区拓展规划。园区道路、管网、供水、供电、河堤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12公里道路、管网建成。保障建设用地,采取以园招商,园区入驻企业达到18户,其中建成投产6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2.5亿元。

        骨干企业不断壮大。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8户、达到50户,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31.51亿元、增长41.1%,实现增加值9.64亿元、增长27.9%。亿元企业达到6户,5000万元企业达到12户。完成技改投入7.2亿元,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金和建材、全成食品、活性白土、弥江酒业等骨干企业产值突破2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5%。

        建筑业快速增长。2010年,全县建筑业完成产值19.19亿元,增长22.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1.07平方米,增长13.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11.2万平方米,增长0.7%,其中住宅竣工面积36.79万平方米,下降14.1%。房地产投资6亿元、销售4亿元。

         

        【商贸、旅游和招商引资】   商贸。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5.59亿元,总量居365bet投注盘口_365bet官网中国官网_bt365最新网址第4位,比上年增长19.3%。市场物价基本保持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以内。旅游。嫘祖文化旅游招商取得新成效,近郊休闲游及乡村旅游进一步繁荣,凤凰山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AA级景区。全年共接待游客47.3万人次,增长14.4%,全县实现旅游总收入1.21亿元,增长83.3%。招商引资。2010年,全县有到位资金的内资项目19个(新签约项目11个,增资项目8个),协议引进资金10.5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6.5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新引进工业项目6个,固定资产投资达5000万元以上项目1个。生物质发电项目初步完成立项、选址,建丰林业、天路制药等项目进场施工。

         

        【财税金融】   2010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46亿元,首次突破2亿元,增长46.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0.93亿元,增长46.3%。全县财政支出26.94亿元,增长14.9%,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3.92亿元,同比增长21%,灾后重建、农业、教育、基础设施、公务员津补贴、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等重点支出得到保障。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工商银行入驻盐亭,银政企沟通协作进一步密切。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4.72亿元,较年初增加13.34亿元、增长21.7%;各项贷款余额16.86亿元,较年初增加3.16亿元、增长23.1%。全县共有保险公司6家,全县各类保险经费收入9844万元,各类保险赔款及期满给付支出1970万元。

         

        【保障体系】   全年投入资金6.8亿元,其中县本级投入4100万元,实施“十项民生工程”项目84个。全县城镇在岗职工10876人,比上年增长0.9%;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8883元,增长14.6%。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4203元,比上年增加1893元,增长15.4%。结对帮扶困难群众14515户32624人,帮助低收入人口人均增收416元。兑现贫困住校生生活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20921人2486万元。年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19026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24604人,参加失业保险525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全县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的城镇居民19899人、农村居民32934人。农村五保户4512人,年末全县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28个,床位数2260张,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52%,黄溪敬老院被评为“全国行风政风建设示范单位”。年末全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50.7万人,受益率98.95%。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8%。新增廉租房房源300套,廉租房租赁补贴2500户,改造棚户区436户。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兑现资金3923万元,政策性人均增收84元。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专业培训和就业培训6万人(次),成建制输出农民工15.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2亿元。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532元,比上年增加731元,增长15.2%。

         

        【城乡环境】   县城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并举,县城规模增加至6.5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到8万人。年末,全县公路总里程达1767千米,其中等级公路1027千米。全县36个乡镇、467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通达率100%,城镇市政道路总里程为107千米。全县公路旅客周转量54575万人千米,增长21.5%;公路货物周转量9025万吨千米,增长56.5%;水运旅客周转量23万人千米。全县电力网络基本完善,电力通村、通户率100%。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行网格化管理和“门前三包”,“五乱”现象得到有效治理,全县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县城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0%;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等项目顺利实施,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公共服务】   2010年,盐亭县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全县共组织申报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项,立项1项,落实无偿资金131万元;组织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7项,立项3项,落实无偿资金80万元。全年共申请专利16件,专利授权2件。年末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83所,在校学生74330人,专任教师3666人,其中小学44所,在校小学生32537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普通中学38所,在校学生27117人,高考本科上线755人,顺利通过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验收;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3448人,专任教师100人。继续推进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和公共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销售实现零差价。全县有卫生机构12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9个,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1163人,医生(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71人,注册护师、护士315人,医院床位数1326张。全县有邮政局(所)68所,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量15656万元,增长8.2%,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528万元,电信业务总量12128万元。年末全县固定电话机用户34269户,下降23.7%,其中住宅电话29344户,下降17.07%。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3.99万户,增长8.4%;国际互联网用户10013户,增长38.6%。固定、移动电话及互联网覆盖率95%。全县有乡镇广播电视站36个,广播电视覆盖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96%。有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馆藏书量30万册。文化馆1家,文化站36个,体育场馆1个,剧场1个,名胜风景和文物保护区1个。文化遗产保护步入健康发展轨道,放映公益电影5844场次。“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创建顺利通过验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稳步推进,续修县志和抗震救灾志编撰工作进展顺利。环境保护和生态县建设成效明显,“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通过省政府验收。被全国老龄委授予“老龄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被省政府认定为“革命老区县”。

         

        【行政管理】   开展法治县、法制政府创建工作,稳步实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五五”普法任务全面完成。推进政务公开,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全年集中受理政务服务事项12万件,现场办结率99%,按期办结率100%。“大调解”工作体系得到完善,坚持领导接访和干部下访,信访总量下降22%,被评为“四川省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先进县”。健全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加大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综合应急救援大队挂牌成立,应急管理体制更加完善,处置突发性公共事件能力增强。深入开展公安“三项建设”,实施严打整治,社会治安局势持续平稳。健全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机制,党政机关公务经费压缩10%。加强项目审计和资金监管,立项审批、招投标程序规范,做到规范重建、廉洁重建、阳光重建。(任艳秋)

        梓潼县

        【县情概况】   梓潼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丘陵向低山过度地域,为北纬30°25′27″~30°25′43″,东经104°51′16″~105°27′35″。县域平均海拔600米,最高点为马迎乡望瓢山,海拔911.6米,最低为交泰乡后山村三江口,海拔413米。县境面积1442.32平方公里,辖32乡(镇)、一个经济开发区;全县有329个行政村,2238个村民小组,15个社区居委会。2010年全县人口138432户、382839人,其中农业人口319524人。99.8%为汉族,有回、满、藏、白、壮、苗等18个少数民族,其中回族人口近700人,主要聚居于县城内,其他少数民族皆为零星散居。全县社会从业人员17.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8.05万人,第二产业3.8万人,第三产业5.95万人,常年出县务工人员4万人左右。全县耕地面积28318公顷,其中田13149公顷,耕地占面积19.6%;人均占有耕地0.074公顷,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089公顷。全县园地面积6769公顷,其中果园4983公顷,桑园1900公顷。

        境内年均气温16.4度,极端最高气温37.4度,极端最低气温-4度。年均总降雨量1007.5毫米,日照1135.0小时,无霜期308天。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占年总降雨量64.7%,一日最大降雨量为154.8毫米。主要河流潼江全长260公里,流经县境内99.9公里。

        全县共有林地61396公顷,活立木蓄积量646005.1立方米,主要树种有柏、松、桤木、青杠、杨槐、香樟等。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花生、红苕;水果、蔬菜,中药材近年发展较快。公元前316年秦灭蜀,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置梓潼县。县境内文昌帝君祀祠七曲山大庙名扬海内外,是天下文昌祖庭。“两弹”元勋邓稼先故居“两弹科技城”是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区。七曲山大庙、卧龙千佛岩唐代摩崖石刻、汉李业阙三处文物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确定为四川省第二批扩权强县试点县,2010年8月列为革命老区。

        全年实现GDP47.47亿元,增长14.1%;财政总收入3.03亿元,增长38.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12亿元,增长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3753元,增长15.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775元,达到5768元。

         

        【农村经济】   坚持以规模发展和品质提升为重点,着力培育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设中国有机农产品基地。实现农业总产值25.5亿元,增长4.3%;农业增加值实现15.63亿元,增长4.1%。全年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各类强农、惠农资金6839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0.73万吨,出栏生猪70万头,小家禽1311万只;良种繁育、花生、海椒、蔬菜、水果、纤维林等基地达到54.7万亩。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户、市级以上专合组织3个,新增专业大户105户。市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1.49亿元,为农民创商品收入9.78亿元。宏仁乡金宝村、豢龙乡红江村等1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成效显着。苎麻、蚕桑、水产养殖基地进一步扩大,无公害花生、“文昌添宝”蜜柚、靓绿海椒等特色品牌竞争力明显增强,基地和农户的联结机制进一步巩固,荣获“四川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先进县”。

         

        【工业经济】   认真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围绕工业“双百”(工业总产值1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0户)目标,以食品、纺织、建材等产业为主导,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户,达到55户,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52.9亿元,增长45%;实现工业增加值19.4亿元,增长29.4%。四川老山磨坊蔬菜和花生精深加工、铁骑力士酒类灌装生产线、大平药食两用油生产线、凯特低克重高强度纸品、新瑞木业综合加工、长林肉类综合加工等16个工业项目相继竣工,成为县域工业经济的增长点。奥威10万吨啤酒生产、丰源麻纺扩建、超兰纸厂1万吨原纸生产线等10个项目顺利开工。全年新增投资过亿元项目2个,过千万元项目7个。

        四川梓潼经济开发区规模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投资2.2亿元加快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开工项目27个,竣工17个,新增入驻企业8户,达到61户。全年共引进项目22个,协议引资14.64亿元,到位资金8.62亿元,其中引进外资2000万美元。全年企业技改投入6.5亿元,增长28.9%,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5.7%。

         

        【第三产业】   深入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充分整合文昌文化、三国文化、古柏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资源,推进七曲山A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程,凤凰大桥、七曲山大庙抢险维修工程、南山门改扩建工程全面竣工,硬件环境全面提升。成功承办2010年四川七曲山杯导游大赛暨2010全国导游大赛四川选拔赛,2人获得“2010年四川金牌中文导游”。东石乡油坪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园开始建设,星级农家乐建设实现零的突破。全年共接待游客168.6万人(次),增长27.1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52亿元,增长45.5%。七曲山风景区全年接待游客74.9万人(次),增长20.19%;实现旅游直接收入2597万元,增长26.37%。

        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工作,年内新建、改造农家店137个、配送中心1个、商贸综合服务中心2个,确认家电下乡销售网点93个;年内新增个体工商户110户。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59亿元,增长19.5%。

         

        【财税金融】   坚持依法治税,深挖增收潜力,财政总收入完成3.03亿元,增长38.8%;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96亿元,增长31.4%。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切实保障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等重点支出,财政总支出23.3亿元。实现住房公积金归集3879.44万元;聚源担保公司新增注册资金4000万元,新增中小企业融资担保8户、700万元。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10287.8万元、增长11.6%,全年理赔9381件、理赔金额3427.7万元、理赔率100%。年末各项存款余额52.13亿元,增长11.8%;各项贷款余额22.28亿元,增长14.46%。规范专项资金拨款审批程序,政府采购节约资金1103万元,财政投资评审审减资金4339万元。完成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查和“小金库”治理工作,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压缩县级部门10%公业务费用,加大对灾后重建支持力度。

         

        【民生工程】   全年累计安排民生工程资金10.68亿元,其中县本级财政投入4009万元,84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45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2%。帮助20名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341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8.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22亿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两免一补”29367人,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1849名学生享受生活补助。全年发放困难群众惠民帮扶证15135户,发放惠民代金�50万元。建成规模化法律援助工作站13个,提供法律援助服务13560人(次)。政府保障性住房年内建成180套,新开工503套;发放困难群众住房租赁补贴1132户、44万元。城镇居民和企业职工医疗保险覆盖人数分别达到25072人和17744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达到23956人;对农村1001人、城镇782人实施医疗救助。到年底新建和改建敬老院15所,新增床位1280张;农村“五保”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61%。城镇和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140元和7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5%;新建农家书屋10个;实施森林管护92.1万亩,巩固退耕还林4.2万亩,新建农户沼气池14000口,改扩建农村供水工程8304处,解决1.1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

         

        【社会事业】   全年公开招录(聘)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28人,选聘37名大学生到村(社区)任职,公开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14名。申报科技项目6个,立项2个。教育“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普九”债务全面化解,普高本科硬上线295人。完成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创建国家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工作扎实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83‰,成功创建四川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实现全县206个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组织放映公益性电影4112场。《汶川特大地震梓潼抗震救灾志》编纂工作进展顺利、出版发行《梓潼年鉴》(2009卷、2010卷),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通过省上验收。“五五”普法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无毒县创建成果进一步巩固。设立信访专项救助资金和司法救助基金,化解积案老案47件,化解率达85%,新一轮省级平安县创建工作通过验收。

         

        【基础设施建设】   全年新建、改建通乡通村水泥路249公里,实现乡乡通水泥路。新建农村客运站1个;新建、改建农村电力线路800公里;电信、移动、联通公司完成通讯设施投入8100万元。完成各类水利设施建设工程9498处,建成标准化农田3693公顷。以国道108线、省道302线沿线风貌塑造等工程为重点,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投入资金7049.35万元开展“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全省5个城市、10个县城、100个乡镇、1000个村庄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宏仁乡金宝村、许州镇栏杆村等5个村完成“两建、三清、四改、五通”任务(建庭院经济、建沼气池;清垃圾、清污水、清乱建;改厨、改厕、改圈、改危房;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电视)。

        县城改造步伐加快,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年内迎凤街东段、金牛路北段、一中路等改扩建工程竣工;新建自来水项目开始实施,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年内完成投资3110万元。阳光新城、水岸花都等商住小区建设完成投资5.8亿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完成投资1.87亿元,增长134%。着力打造七曲山旅游区、城北新区、城中商贸区、潼江沿岸商住区、城南工业集中区,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

         

        【政府自身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坚持政府常务会讲法学法制度,严格依法行政。认真落实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合法性审查等六项制度,不断完善政务决策机制。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废止县级规范性文件40件,受理行政复议1件。加强行政督察,推进政务公开,查处公务员违法违纪案件4件4人;对13名科级干部进行任中、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全面推行工程项目“九公开”制度,办理人大代表议案42件,政协委员提案67件,办结率100%。加强目标管理,强化督办,行政执行力进一步提高。(胥树发)

        平武县

        【自然条件】   平武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青藏高原向盆地过渡边缘地带,涪江的上游地区。地理位置为北纬30°59′31″~33°02′41″,东经103°50′31″~104°58′13″。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县境最高海拔5588米,最低海拔600米,高差近5000米。气候要素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呈垂直分布。低山河谷地带属亚热带山地湿润性季风气候,低中山地带属山地温暖带气候,中山地带属寒温带气候,高山地带属亚严寒带气候,极高山地带属寒带气候。县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具有多云少雾、阴天多的特点,年均气温14.8℃,年降雨量866.5毫米,年均日照时间1376小时,年均无霜期252天。全县面积5974平方公里,2010年底实有耕地面积2.04万公顷,森林面积41.23万公顷。主要河流14条,其中涪江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境内全长157公里。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248万千瓦,经济可开发量136万千瓦,最优可开发量87万千瓦。县境内野生哺乳动物80多种,其中珍稀哺乳动物18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野生大熊猫数量位居全国之首,被称为“熊猫的故乡”。境内有王朗、雪宝顶两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报恩寺。平武县辖9镇(其中3个羌族聚居镇)、16乡(其中8个藏族乡、5个羌族乡),249个行政村,1486个村民小组、14个社区居委会。

         

        【人口】   全县总人口18.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59万人),有汉、藏、羌、回等1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6.6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6%。

         

        【经济概况】   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产值19.07亿元,同比增长14.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83亿元,同比增长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亿元,同比增长19.9%;民营经济增加值10.17亿元,同比增长18.7%;民营工业增加值3.48亿元,同比增长30.1%。农民人均纯收入4119元,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85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304元。2010年,各级财政、援建及自筹资金共计投入9.55亿元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十大民生工程全面完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304元,同比增长15.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19元,同比增长15.5%。

         

        【生态环境】   实施饮用水源保护。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平方公里。完成土地垦复19.28万亩,完成410户地质灾害隐患避让搬家和27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管护天然林43.84万公顷,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2.3万亩。完成23个乡镇352.47万亩林地颁证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扎实推进。节能减排成效显着,各项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

         

        【农业】   以四大特色产业、六大传统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2010年新建标准化良种茶园8000亩,改造低产茶园20000亩,新建核桃基地12000亩,恢复核桃加工厂1家,新发展中药材基地39000亩,改扩建野生药材驯化科技示范基地2个300亩,新建魔芋基地21800亩,新建工业原料基地1800亩。全年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实现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3.26亿元。新发展农业专合组织5个,标准化养殖户49家。全年出栏生猪19.05万头。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86亿元,同比增长5.8%,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工业】   2010年以“规划项目产业投资突破年为契机,加快产业园区建设。编制完成《河北――平武工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和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组建”高平投资公司“;2个项目注入河北――平武工业园,总投资7.05亿元。完成南坝工业集中发展区5.1公里河堤建设;宏建木业、矿业公司建成投产;平武锰业集团首期1万吨电解锰生产线投产运行。完成天雄锰业集团电解锰生产线项目征地拆迁工作,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开工建设南坝、泗耳一级、泗耳三级电站和南坝500KV、水晶220KV输变电工程,完成水电项目投资11.65亿元,实现税收1.04亿元。11个工业灾后重建项目竣工9个,累计完成投资4.7亿元。完成技改投资5.8亿元,增长182.9%。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户,达到23户。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27亿元,增长47.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1亿元,增长28.7%;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1.83亿元,利税额1.98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经济总量的27.8%,占第二产业的57.5%。

         

        【第三产业】   以平通、南坝等重点场镇建设为契机着力打造地震遗址游、灾后新貌游。加快报恩寺游客接待中心和王朗、虎牙等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荐评定二星级农家乐6家,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顺利通过验收。全年完成旅游项目投资2650万元,累计接待游客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46.4%和274.1%。商贸流通繁荣兴旺,新建农家店85个,商贸综合服务中心2个。新增知名商标2件。积极开展“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活动,农村消费需求不断扩大。餐饮娱乐、交通运输、信息中介等行业健康发展。

         

        【招商引资】   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以各种节会以及河北、山东等专题投资推介活动为契机,跟踪洽谈项目40余个。全年新建和续建项目25个,完工5个。引进深圳天雄锰业集团年产5万吨电解锰生产线、西昌会理铅锌股份有限公司与平武锰业集团联合开民锰矿资源、四川应得房地产标准化厂房及配套设施等7个项目,协议引资达24.05亿元。全年累计到位8.88亿元,完成市上下达目标6.5亿元的136.6%。

         

        【财税金融】   2010年财政总收入历史性地突破2亿元大关,达到2.24亿元,同比增长42.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34亿元,同比增长36.0%。建立健全借、管、用、还“四位一体”的投融资平台和资金运作机制,通过光大国有投资有限公司实现融资担保8700万元。全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实现80.4亿元,比年初新增20亿元;贷款余额43亿元,比年初增加1.98亿元,有效确保了灾后重建、行政事业和支农、维稳等重点领域的必要投入。

         

        【强农惠农政策】   全年兑现粮食直补和其他综合补贴2000余万元。落实“家电下乡”、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资金7400万元。实施15个新村扶贫工程,实现全县1383户3777名农村贫困人口三年脱贫目标,改善农村低收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4400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851元.建立救灾物资储备仓库(点)35个,基本形成三级储备体系。全年累计为困难群众发放棉被3000余床、棉衣1000余件(套)、粮食20余吨,确保了困难群众安全越冬。

         

        【社会保障体系】   全年建成廉租房300套、安居房165套,落实困难群众住房租赁补贴1002户、56.5万元。培训农民工52000余人(次),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50000余人(次);新增城镇就业和再就业1210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再就业48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7%。“五大社会保险”参保达50822人(次);全年征收社保基金1.03亿元,为14165名城乡低保群众发放低保补助资金1238万元;被征地和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27%,全年报销医疗费用1350万元;落实大病医疗救助金242.9万元。全年接收各类慈善捐赠基金6346万元。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成功处置各类投诉和劳务纠纷137件,追回拖欠农民工工资508万元。全年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62件,法律援助服务5237人(次)。

         

        【社会事业】   全年上省级示范高中528人,本科上线353人,中考、高考均取得了较好成绩。落实两免一补资金597万元,资助困难学生1129人。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大力实施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年农村孕产女3住院分娩率达到98.o%,补助农村孕产妇住院费用34.96万元。中医事业和卫生防疫、疾病防控等工作扎实推进。全年符合政策生育率94.19%,人口自然增长率1.47%o,兑现计生“三金”129.33万元。

        248个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成238个。全面完成14个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26个老龄服务设施建设。完成431个“村村通”工程任务,安装直播卫星设备5031套,放映农村数字公益电影3040场;完成县城、南坝、平通等5个电影院和北山无线台站建设。双拥优抚工作全面开展。人事、编制、科技、统计、气象、红十字、防震减灾、信息化、移民、保密、档案、新闻出版、地方志、外事、台侨、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社会环境】   全年受理群众来信来访2228件(次),办理信访件1326件,办结1260件,办结率95.02%。加强公安机关“三项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年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769起,化解1763起;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81起,破案率76%;查处行政案件469起,其中治安案件428起。深入开展校园治安、道路交通、消防安全、河道采砂等专项整治行动,排除道路交通安全隐患89处,依法取缔非法采砂点37处。全年发生各类安全事故69起,同比下降33.7%,经济损失下降50.0%较大以上事故发生。食品药品安全有效保障。成立了以县公安消防为主体,10个专、兼职应急救援分队相结合的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工作不断加强。

         

        【城乡环境治理】   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契机,不断加强城市规范化管理。制定了《平武县城市管理执法细则》,组建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新增保洁人员121名;投入394万元新增垃圾清运车、洒水车等环卫设备。完成飞龙干道东段风貌改造27000余平方米。绿化美化了报恩寺广场、接官厅广场、滨江河堤等主要地段,城区全部实施了亮化工程。新增县城停车位335个,新增红绿灯2处,改造人力三轮车234辆。深入开展九环沿线乡容村貌治理,扎实推进“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和“九镇二十村”,环境综合治理示范点建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民族宗教工作】   全面贯彻落实民族政策,牢牢把握“两个共同”民族工作主题,积极做好争取恢复藏族羌族自治县工作,多方争取对民族地区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全年投入2.89亿元用于民族地区灾后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418万元;慰问少数民族地区困难群众1000余户。全面实施宗教场所的恢复重建,保持了宗教界的团结稳定。全县呈现出各族各界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依法行政工作】   政府工作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批评、建议和意见140件,办结率100%;政协委员提案72件,办结率100%。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入开展法治政府创建活动,顺利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建立健全政府常务会学法制度、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政府决策更加科学化、民主化。“五五”普法工作全面完成,全民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行政效能建设】   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进一步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深入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和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全年受理各类行政审批事项10586件,限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98%。政务公开工作不断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有序开展。全年惠民帮扶困难群众1500余人(次),接受各类咨询服务1.3万余人(次),办结1.2万余人(次),办结率90%以上。在“8.13”、“8.19”山洪泥石流灾害中,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迅速反应、沉着应战,夺取了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自然灾害的胜利,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廉政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强化对灾后重建工程建设、资源开发、政府采购等重点环节的监管。对全县20万元以上的770个工程建设项目进行了滚动摸排,发现并纠正各类问题102个。全年完成项目审计47项,核减固定资产投资工程结算价款1981万元。全县“小金库”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国土资源秩序整顿等专项治理成效显着。圆满完成11个县级部门和3个乡镇的政风行风评议工作。 (何代华)

        北川羌族自治县

        【自然条件】   北川羌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北纬31°41'~32°14',东经103°44'~104°42'。东接江油市,南邻安县,西靠茂县,北抵松潘、平武,辖内面积3084平方公里。县政府驻地安昌镇(临时驻地),距绵阳约34公里,距省会成都110公里。县境大地构造为扬子准地台与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结合部。以桂溪―曲山―苏保一线(即北川大断裂通过地段)为界;东南面属扬子准地台西北边缘龙门山―大巴山台缘凹陷西部的龙门山褶断带;西北面属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巴颜喀喇冒地槽褶皱带东缘的茂汶―丹巴地北斜(即后龙门山褶皱带)。全境皆山,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山脉大致以白什、外白为界,其西属岷山山脉,其东属龙门山脉,境内插旗山的最高峰海拔4769米,最低点香水渡海拔540米,相对高差4229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平均每公里海拔递降46米。密布的溪流分别汇集于湔江、苏保河、平通河、安昌河,顺山势自西北向东南奔流出境。

         

        【人口】   2010年年末,全县人口237388人,全年出生2127人,死亡1511人,人口自然增长616人,自然增长率为0.87‰(除去再生育指标),控制在市下达2.3‰的指标以内;政策内生育1979人,符合政策生育率93.04%,高出市下达指标2.04个百分点;统计误差率2.31%,控制在市下达3%的指标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3.98。

         

        【经济综述】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3.44亿元,同比增长22.5%;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41亿元,增长51.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6亿元,增长11.45%;实现财政总收入3.71亿元,增长54%,一般预算收入1.82亿元,增长1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19元,比上年增加19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80元,比上年增加530元。全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6.05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9.71亿元,增长44.5%;第三产业增加值7.68亿元,增长14.1%。

         

        【农业】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道路灾后重建149条1572公里,因灾失地农民安置区道路建成107条284公里,恢复重建农村灌溉渠系93公里,加固库、堰、塘84口,恢复蓄水量71.5万立方米,农村用电通讯网络全部恢复,复垦灾毁土地9400公顷,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恢复到3.33成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1.89万公顷、经济作物9600公顷,生猪出栏16.28万头、白山羊出栏12.3万只,高山蔬菜、特色养殖等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成效;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以魔芋、高山蔬菜、猕猴桃、茶叶、中药羌药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体系;维斯特农业科技示范园一期项目顺利建成,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建成并投入运营,成为四川省首家、西南最大的高山农特产品电子交易平台;着力争取有机、绿色、无公害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认证,打造高山农产品品牌;全年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家、达到19家,新增专合组织7个、达到28个。

         

        【工业】   实施“1231”工程,制定财税、土地、招商引资、软环境建设等相关配套政策,建设企业发展的环境平台;加快四川北川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完成北川――山东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签约企业33户,投资19.33亿元,32户开工建设,其中蓝星玻璃、俊威电子等17户建成投入试生产;香泉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顺利推进,入区企业12户;28户震损企业全面恢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至32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5.14亿元、同比增长68.8%。

         

        【第三产业】   围绕“一个基地、三大工程、三条走廊”,加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深度挖掘禹羌文化、红色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质量。文化中心、艺术中心、“北川巴拿恰”特色商业步行街等重大项目顺利建成,新县城旅游服务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地震遗址得到有效保护,地震纪念馆已开工建设;寻龙山、九皇山等景区恢复营业,药王谷、吉娜羌寨等新景区顺利建成,龙吟寺、西羌故园项目前期工作有序开展;以《大北川》《鲁川情》为代表的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演出取得成功。全年接待游客46.4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05亿元,增长102.97%。商贸流通进一步繁荣,新建农家店201个,发放“家电下乡”补贴353万元、“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594万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9亿元,增长19.8%。

         

        【财政税收】   强化税收征管,加大向上争取资金力度,争取到征地拆迁补助等资金共17.7亿元,筹集拨付重建资金,保障民生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强灾后重建政府投资项目和财政资金全程监管,抓好财政预算评审和工程项目竣工结(决)算审计,审减资金6.61亿元,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以实施“金融绿洲”工程为契机,优化金融环境,利用政府融资平台累计融资52.67亿元,在贯岭、开坪等5个乡(镇)恢复金融营业网点,北川富民村镇银行成功吸引国际金融公司参股;全县各项存款余额101.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0.4亿元,保险收入0.57亿元,累计减免和重组因灾不良贷款8.2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   完成重建、改造道路1800余公里,302线等重点工程顺利推进,禹茂路、墩青路、北松路全面贯通,新北川大道(山东大道)、桂墩干线、省道105线、省道205线等干线公路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完成10座客运站建设和78座桥梁的勘察设计,开通新县城城市公交线路,农村公路建设完成85%以上,基本搭建以永昌镇为中心的路网骨架;开茂水库项目可研报告通过省水利厅技术审查,水利工程完成投资2.87亿元,基本解决全县22个乡镇18.6万人的饮水困难,建成和完善堤防设施15公里。建设输变电线路258千米,恢复装机9.5万千瓦,建成全国首个县城110千伏智能变电站;建成县级视讯会议系统,“三网融合”试点工程顺利推进。

         

        【防灾减灾】   初步建成覆盖全县的“一中心九台站”)地震监测预报网络;编制完善应急处置预案,构建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建立抢险抢修和应急救援救助专业队伍,加强粮食等救灾物资储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落实全县107处重大地质灾害的预警监测,完成70个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和60个集中安置点地质灾害应急排危工程;有序推进险要河段的除险加固、疏浚整治工作,完成6处堰塞湖治理,修复震损堤防19处;成功应对“8・12”、“8・19”特大洪涝泥石流灾害,顺利排除青片乡、桃龙乡境内山体崩塌和“9・21”唐家山堰塞湖堵塞险情,未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完成19个乡(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水土保持治理130余平方公里,恢复植被1.07万公顷,大熊猫栖息地植被恢复1万公顷,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三大工程”(10)建设成果得以巩固。

         

        【开放合作不断深化】   开展信息交流和项目推介活动,扎实进行品牌策划,通过网络推动农产品交易平台等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特色文化传播;加强与山东省的协作配合,签订山东-北川合作协议,巩固深化援建成果,推动对口支援向对口合作转变;利用数字网络、电子商务以及特色文化传播为载体,深入开展品牌策划和品牌推荐工作,“北川米黄大理石”成功申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北川羌族自治县被授予“中国米黄大理石之乡”,新县城荣获“2010中国时尚城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生命伦理”中国北川研究基地;扎实开展重大项目的创意策划和招商引资,全年接待客商300余次,全年新签约俊泰、金路等21个投资项目,合同金额8.5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5.57亿元,储备项目127个;加强国际国内文化交流,组织赴德、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文化交流展演,在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北川羌绣”主题展。

         

        【社会保障深入推进】   开展就业再就业、创业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4621人(次),全县城镇新增就业1622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59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基本实现“户户有就业”目标;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51796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98亿元;社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养老保险参保2.5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参保10001人,工伤保险参保5862人,生育保险参保4328人,失业保险参保5320人;全县城乡低保15219户29072人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城乡医疗救助2707人(次),发放救助金560万元;6503名城镇职工纳入住房公积金缴存范围。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大力实施十项民生工程;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投入使用;强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学管理和教学水平,公招教师181名,高考硬上线率达41%;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达93.5%,重大疾病防控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增强,公开选聘优秀医疗人员50名;加大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确保了食品药品安全;通过有线网络、无线发射和大力实施“村村通”卫星直播工程,让全县群众看上图像清晰的电视节目;共抢救、整理档案36961卷,顺利通过国家阶段性成果验收;协助编纂完成山东援建北川工作纪实《牵手》;全县2000多名残疾人得到救助帮扶;《北川羌族自治县实施<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变通规定》获省人大批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惠及9000余个家庭,覆盖2.8万余人,共发放惠民资金314.07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政策生育率保持在93%以上;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1200余件,减免相关费用80余万元。扎实开展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优抚安置工作,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构建和谐军地关系。人事、编制、外事、侨务、人防、物价、供销、国安、保密、老龄、妇幼、青少年、气象、统计、调查等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新的成绩。

         

        【社会环境综合治理】   顺利完成灾后重建项目移交,加强国有资产运行管理,促进项目低成本、高效率运转;组建新县城城管委,制定新县城城市管理制度,印发文明市民手册,同入住群众签订文明市民承诺书,努力提高市民素质;加强板房、学校等公共场所管理,全力保障正常秩序;落实千名干部下基层和“挂包帮”工作,不断强化政府服务;加强村(居)自治,顺利推进村(居)换届工作,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制度,全县社会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加大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隐患排查力度,稳定全县安全生产形势;集中开展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加大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巩固森林防火体系,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全县各类事故总数和死亡人数呈下降趋势,无较大事故发生。落实责任领导、部门,建立维稳工作台账,积极开展不稳定隐患摸底排查;做好特殊群体的疏导、安抚和矛盾化解工作,安排资金化解安昌、永安历史遗留债务;扎实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引发的涉稳问题处理和矛盾化解工作;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创建、法治县创建、“五五普法”等工作,净化社会治安环境,增强人民群众法制观念和安全感;完善“依法治理乡村”网络,利用“矛盾纠纷大调解”中心,竭尽全力把社会矛盾处置在基层;全年办结信访1092件(批次),办结率达100%;全省灾后重建现场会、山东省援建项目交接仪式、新县城入住安置工作等重大活动顺利开展,社会大局稳定和谐。

        (何   波)
        浏览次数: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县市区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