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区)简况
概述
【县域经济增幅明显】2002年365bet投注盘口_365bet官网中国官网_bt365最新网址各县(市、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与时俱进,真抓实干,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均有较大幅度增长,江油、涪城、游仙、平武等县(市、区)的增长率均在10%以上,其中涪城区的增长率达14%,江油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已跃居西部905个县(市)第六位。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较大,平武、三台、盐亭、游仙、涪城等县(市、区)增长率均在15%以上,其中游仙区高达70%。
【县域工业发展步伐加快】工业经济效益有所好转,各县(市、区)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除盐亭有所下降外,其余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涪城区、梓潼县、平武县达到40%以上的增长速度。各县(市、区)的二、三产业均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第二、三产业的增长率普遍高于第一产业的增长率。安县、平武县、梓潼县、江油市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逐步得到改善。
【农业实现恢复性增长】2002年农业总产值均稳步上升,其中梓潼县、游仙区、盐亭县、平武县等增长较快,盐亭县的农业总产值增长率达到13.5%。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农业种、养殖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粮经比例趋向合理。退耕还林还草促进了养殖业、畜牧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乡镇企业实现速度、效益同步增长。农村电网改造、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项目的安排和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条件。
【主要问题】2002年,365bet投注盘口_365bet官网中国官网_bt365最新网址县域经济在各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但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仍然缺乏强力支撑,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经营发展缓慢;招商引资有待实现重大突破;县域经济与科技城建设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市、县之间,县、市、区之间的发展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在365bet投注盘口_365bet官网中国官网_bt365最新网址,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江浣)
涪城区
自然条件全区总面积597.3平方公里。2002年,辖15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146个行政村、61个居民委员会。耕地面积1.36万公顷,比2001年(下同)减8.6%。矿藏9种。主要河2条,涪江河最大,流经区境39.25公里。旅游景点16个。森林面积1.39万公顷,增5.3%。
人口全区总人口16.95万户,50.92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8∶1。人口出生率6.33‰、死亡率4.2‰、自然增长率2.2‰。少数民族26个,共0.46万人。
经济概况全区国内生产总值25亿元,增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0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3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67亿元,财政收入3.68亿元,财政支出2.89亿元。金融部门年末各项存款余额76.4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0.94亿元。
农业全区农业产值7.62亿元,增4%。农作物总面积3.12万公顷,粮食作物面积1.67万公顷,粮食产量9.6万吨,平均亩产383.8公斤。经济作物面积1.45万公顷,油料产量1.43万吨,蔬菜产量15.36万吨,果园面积3533.4公顷,水果产量1.11万吨,蚕茧产量943吨,出栏生猪36.25万头、小家禽688万只,肉类产量3.72万吨,禽蛋产量4301吨,水产品产量4977吨,奶产量7800吨。
工业全区工业产值30.84亿元,增20.3%,实现利润1000万元。企业总数1103个,职工2.83万人。骨干企业46个,年上缴税金前三名的企业:四川富临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东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凯厦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建设环保全区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3亿元,增28.4%。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7.2亿元,建筑面积371.7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74.88万平方米。
交通邮电全区邮电通讯业务总收入5.89亿元。固定电话用户27.58万户,其中城区23.53万户,农村4.0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4.45万户。公路通车里程1034.57公里,其中干线公路61.57公里,县乡公路330公里;年货运量108万吨、客运量296万人次。
商业·旅游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7亿元,增22.6%。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13.89亿元,餐饮业3.6亿元,其他1832万元。共建有各类商品市场53个,市场面积14万平方米。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7.29亿元,增6.4%。城市居民消费水平上升5.5%,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上升0.7%。
科技教育全区审定上报国家创新基金项目11个,筛选申报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3个,申报省级重点科技项目39个。幼儿园115所,在园幼儿1.63万人;小学116所,在校学生4.15万人,专任教师2094人;初中19所,在校学生2.16万人,专任教师137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义务教育在校学生6.31万人,增3.7%。
文体卫生全区有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川剧团、影剧院和文化中心共39处。儿童乐园1处。老干部活动室9处。医院37所,医院病床1389张,医生1125人。
社会生活全区年底下岗职工就业率73%。全年支出社会救济金1351万元,增71.9%。实现社会保险保费收入2.49亿元,增1.95倍;赔款支付4221万元,减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15.1元。
【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区15个乡镇中有10个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按照“小城镇、大战略”的指导思想,加快小城镇建设进程,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投资1.5亿元,改造旧城4.9万平方米,新修街道41万平方米,新增3.25万人口的供水设施,新建公共绿地5.5万平方米,新增电话容量3570门,新安装路灯1171盏。
【外经外贸招商引资再创佳绩】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7.77亿美元。工业出口交货值66.86亿元。全区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优化投资环境;区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企业组团参加在成都举办的中国西部博览会、在西安举办的中国东西部合作与贸易洽谈会、在福州举办的国际招商月、在陕西汉中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和365bet投注盘口_365bet官网中国官网_bt365最新网址第十七届秋季商品交易会等活动;邀请和接待28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批共700余人次客商前来涪城考察,举行协商洽谈会50余次,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共引进企业、项目131个。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32个,增17个;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19个。协议引进资金16.4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16亿元,分别增42.6%和4.4%,其中,协议引进外资5714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050万美元。
【积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全区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实行农村富余劳动力外输与就地转移相结合,优化农村人力资源,助农增收。一是组织有条件的农户进集镇建房定居,近2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小城镇务工、经商、办企业,占农村总人口数的9.4%。二是大搞农业招商引资,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共引进各类农业开发项目124个,租赁、承包耕地和荒山、荒坡、荒地等555.2公顷,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0.96万人,占农村适龄劳动力人口总数的6.6%。三是采取“部门引、企业招、中介导、亲友帮”的办法,向国内外输出劳动力6万余人,占农村适龄劳动力人口总数的41.1%,增71.3%;劳务输出创收3亿元,增74.5%;劳务输出为全区农民人均创收120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9%。
【农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24元,实现连续10年增长。农民收入中,以农牧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纯收入占46.5%,增0.9%;经营第二、三产业纯收入占7.5%,增1.8%;工资性纯收入占35.3%,增8.5%;农民家庭的非生产性(租金、利息等)纯收入占10.8%,增3.1%。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0.7%,其中食品消费为48.1%。粮食消费减1.8%,肉、菜、果、奶等主要副食品消费分别增6.1%、5.3%、4.6%和11.4%;修建住房消费支出增4%;购置摩托车、洗衣机、电冰箱和彩色电视机等消费支出分别增7.3%、8.5%、4.7%和2.9%;购买服装消费支出增5.1%;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消费支出分别增5.7%和7.2%。农民家庭户均年末储蓄余额和手存现金2736.2元,增27.2%。农民人均负担费用60元,占2001年人均纯收入的1.8%,连续7年下降。
(贾万俭)
游仙区
自然条件全区总面积973平方公里,2002年辖24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262个行政村。耕地面积28686公顷,林地面积14251公顷,矿藏4种,主要河流4条。主要旅游景点6个。年降水量1233毫米,年均气温18℃,日照近1200小时。
人口2002年底全区总人口49.5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42万人,农业人口36.16万人。男女性别比例为51∶48。辖区出生人口3119人,出生率6.3‰,死亡人口3223人,死亡率6.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少数民族23个,共2300人。
经济概况2002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26.62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5%(按可比价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9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9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8.06亿元,财政收入1.4亿元,各项存款余额24.4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6.16亿元。
农业2002年,全区农业总产值12.57亿元,比上年增长5.2%。粮食总产量20.51万吨,油料总产量3.06万吨,蔬菜总产量14万吨,生猪出栏53万头,小家禽出栏1050万只,蚕茧4416吨,果园面积2299公顷,总产量1.21万吨。肉类产量3.3万吨,蛋类产量1.28万吨,产奶量456吨,水产品产量4170万吨。
工业2002年,全区工业总产值27.3亿元,完成利税8077万元,实现利润502万元,企业总数1250个,职工11888人。骨干企业40个。当年上交利税前三名企业是:东方绝缘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绵阳久安实业有限公司、太极集团绵阳制药厂。
建设环保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4亿元,重点建设项目12个,比上年增长71%。建筑房地产业完成总产值10.3亿元,完成建筑面积169万平方米。实现商品房销售收入3130万元。全年环境保护总投资6万元,比上年增长8%。
陆路交通截至2002年底,通车里程1360公里,其中干线公路56.2公里,县乡公路518.79公里,每百平方公里通车里程151.1公里。有运输车辆1459辆,客运线路26条。交通运输完成增加值2105万元,全年公路旅客周转量19926万人公里,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5928万吨公里。
商业·旅游2002年,区内消费品零售总额11.24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商业从业人员1.2万人。旅游业年内接待国内旅客125万人次,年收入602万元。
外经外贸年内,全区外贸出口(包括转口贸易)额2021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金额4421万美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个。
科技教育年内组织实施重点科技项目23项。有普通高中2所,高级职业学校1所,中等专业学校2所,初级中学32所,小学123所,幼儿园88个。在校学生54051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5.1万人。教职工3398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文体卫生年内,全区有文化馆、图书馆、文化中心25处,儿童乐园22处,老干部活动室25处,有医院(卫生院)38处,床位2160张,医生850人。
社会生活2002年区内下岗职工就业率为81.85%。全年支出失业救济金6.1万元。人民保险实现保费收入2150万元,赔付1800万元;人寿保险实现保费收入2082万元,赔付438.58万元。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17539元,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7元,比上年增加152元,农民人均住房面积33平方米。
【招商引资见成效】全年共引进项目165个,其中投资额上千万的大型项目26个,比上年增长33.06%。引进的骨干项目主要有:东材科技工业园、旅欧学者西部创业园、置信·芙蓉汉城房产、神农大丰优势粮油基地、重庆虹太汽车配件厂、东风客车底盘公司及双马38万吨水泥粉磨站等。协议引资19.5亿元,到位资金4亿元,到位资金比上年增加1000万元。
【推进绿色产业示范区建设】2002年,按照《游仙区建设高科技绿色产业示范区十五年总体规划》要求,一是开展绿色产业知识的宣传推广工作,制作《绿色产业宣传手册》、《游仙绿色产业示范区农药、肥料经营使用管理办法》等宣传资料,以电视、报刊、定点咨询等形式对7万多人进行绿色产业知识宣传。对23个镇乡农技员、30多个企业负责人进行国际标准绿色产业知识培训,聘请中国质协,ISO9000和ISO14000国家注册高级主任审核员授课。二是完善对龙头企业服务体系,对12个重点项目进行包装、评估;重点扶持28户龙头企业和专业技术服务组织,帮助畅通绿色通道、发布供求信息、招商引资,加快向绿色产业方向发展;先后两次派代表去北京参加中国国际绿色产业投资与技术促进洽谈会,交流经验,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三是优化生态环境,完善绿色产业链建设。禁止肥水养鱼,强化农药、化肥使用管理;已初步建成绿色蔬菜、畜牧、果园基地五处;实施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完成退耕还林植造面积1.5万亩,荒山造林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1.05%。
【财税收入稳步增长】年内,采取定目标任务,逗硬考核,突出征收重点等措施,加强财税征管工作。对上交地税10万/年,国税20万/年以上的纳税重点企业税收进度实行动态监控,东材公司、丰泰包装厂、太极绵阳制药厂等一批骨干企业税收稳中有升。年内,纳税额在200万以上的企业达14户,纳税总额达6330.26万元,比上年增长43.6%,占整个预算收入的45.2%。其中东材公司纳税1756.68万元,同比增长80.2%;丰泰包装公司纳税292.33万元,同比增长124.2%;烟草公司纳税260.71万元,同比增长158.6%。截至2002年12月31日,全区财税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4002万元,同比增长19.68%。
【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02年,区内共审批(转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46个,投资总额45331万元,共批准9个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1563.2万元。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达8.06亿元,同比增长70%。其中,基本建设完成22417万元,增长86%;更新改造完成4478万元,增长35.28%;房地产开发完成5475万元,下降33.25%。区内有代表性的重点工程项目主要有:高芥酸油菜产业化项目实现投资1350万元,兴发门窗公司迁建完成投资1750万元;双马建材公司完成投资6570万元;万博公学完成投资9600万元。
(赵俊良)
江油市
自然条件全市总面积2738.5平方公里。2002年辖41个乡(镇)、481个行政村、1个工业开发区。耕地面积5.6万公顷。矿藏20余种。境内主要河流4条,涪江河最大。旅游景区30多个。
人口2002年底全市总人口87.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4.07万人,非农业人口23.35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6∶100。人口出生率6.60‰,死亡率6.11‰,人口自然增长率0.49‰,计划生育率98.2%。
经济概况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9.2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2.11亿元,第二产业34.81亿元,第三产业32.35亿元。财政总收入5.48亿元,总支出3.6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5.09亿元,居民储蓄余额46.99亿元,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78亿元。
农业农业总产值18.67亿元,比上年增长4.9%。粮食总产量27.3万吨。农作物总面积119.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74.83万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面积44.67万亩。猪、牛、羊肉产量46281吨,牛奶产量1716吨,禽蛋产量16187吨。生猪出栏64.77万头,小家禽出栏1226.12万只,羊出栏5.39万只,生猪存栏44.70万头,羊存栏3.86万只。大牲畜存栏5.59万只。
工业全市辖区工业总产值完成87.48亿元,市属工业总产值完成45.21亿元,外贸出口创汇228.5万美元,同比增长125%。在第二届西部地区基本竞争力百强县评比中,江油市由第九位跃居到第六位。全年引进投资项目55个,协议引资14.89亿元,到位资金5.93亿元,其中规模上千万工业项目14个,100万至1000万工业项目28个,引资企业80%都投入正常生产。积极引导、支持和帮助企业完成创新项目申报和技术改造工作,矿机、长钢、恒源药业、川西北远大、核宝纳米和四川艺精6家企业8个项目被正式列入省级和国家技术创新项目。全市实施技改项目37项,总投入3.6亿元,比上年增长46.7%。全市技改后的规模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6.2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9.8%。江油出口创汇呈强劲增长态势,全市已有20余家企业拥有产品出口经营权。
建设环保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5.37亿元,更新改造投资3.45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2.68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20亿元,建成投产项目60个,全年竣工房屋面积16.13万平方米。环境保护以“两江”整治和城乡烟尘治理为重点,全年工业污水排放量3872万吨,工业固定废物产生量95万吨,比上年分别下降3.3%和45.7%,工业废气排放量339.96亿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25.4%。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4项,总投资464.0万元。
交通邮电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83公里,其中:等级公路781公里,等级公路中高速公路77公里。全年全社会完成公路货运量429万吨,货运周转量13139万吨公里,完成公路客运量1590万人,客运周转量36299万人公里。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18499万元,其中:电信业务收入8089万元,邮政业务收入1310万元。年末城市居民百户拥有电话90部,电脑8台。
商业·旅游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国有经济消费品零售额1.90亿元,非国有经济消费品零售额21.86亿元。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1万人,旅游综合收入3.48亿元,比上年增长4.6%。
科技教育全年共下达实施市级重点科技项目27项,其中:农业项目19项,工业项目5项,医药卫生项目8项,教育项目4项,IT产业项目2项。经过审查筛选,上报市级科技项目14项,上报省级科技项目4项。全年培训农民技术人员4500人次,发放科普资料8.7万份,接受街头咨询5800人次。技术市场平稳发展,技术交易额210万元。完成创建“四川省科普示范市”的申报工作,获省科协批准。命名“青少年科普示范学校”6所。全年新评农民技术人员86人、助理农技师65人。年末全市有小学389所,在校学生6.59万人,教职工344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普通中学52所,在校学生3.56万人,教职工3089人。幼儿园104所(其中私立幼儿园68所),在园儿童2.14万人。职业中学2所,在校学生1277人。成人高等学校招生2802人,录取1863人。高中阶段统一考试报名总人数6901人。5023人参加各类岗位技能培训。
文体卫生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13.4万余册。乡镇文化站41处,广播站40个,广播覆盖率95%,电视覆盖率100%。电影院、剧场52个,观众达20余万人次。全市有卫生机构65个,床位2684张,卫生技术人员2427人,其中,医师861人,护师、护士661人
社会生活全年各类保险承保额188.76亿元,比上年增长28.6%。保费收入17245万元,其中:财产保费收入2437万元,寿险保费收入14808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92元,比上年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2634元,比上年增加135元,增长5.4%。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02年,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目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区域布局,不断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积极推广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发展生猪、小家禽等传统养殖业的同时,着力抓好“商品仔猪基地”、“种草养畜”、“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建设,及时处置重大疫情。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建成附子科技、恒源药业、爱肯娜生态农业、九岭无公害蔬菜、方水白玉水果、响当当饲料、翔凤、邦群兔业等粗具规模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和龙头企业。2002年江油市被省政府列为“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示范县(市)”。全年造林面积2866公顷,退耕还林2万亩,四旁植树622万株。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全市森林覆盖率已恢复到建国初的27.5%。全年动工各种水利工程5412处,完工4956处,投劳3054万个工日,完成投资2162万元。整治病险水库52座,完工23座,修复水毁工程98处,新建山坪塘24口,蓄水池28口。完成人畜饮水工程总投资350万元,解决了31.02万人畜饮水困难。全市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62.14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乡镇工业产值31.4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86亿元,入库税金9048万元。农村税费改革顺利推进,税费改革后,全市农民负担为50.65元,减负44.0%。
【城镇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2002年,城镇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人均居住面积达19平方米。全年通过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和效益有:公路改造115公里,新建230延长米公路桥梁1座,城市道路扩建面积3.7万平方米,新增城市公共交通车辆12辆,新增28万吨水泥粉磨站1座。广泛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文明卫生乡镇(村)、文明行业、文明窗口活动,建成文明单位326个、卫生单位502个。以弘扬李白文化为中心,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再就业工程”继续实施,失业保险同转岗培训、职业介绍、生产自救紧密配合,通过职业介绍安置就业人员2724人,其中,安置下岗人员1913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养老保险参保企业213户,参保人数7.05万人;失业保险全面启动,参保人数3.4万人;医疗保险参保职工9.14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12913人,发放低保金590万元。
【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按照“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形象、城市档次全面提升。充分发挥中坝、三合、太平三镇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对银河干道以西、涪江路北延伸段两侧和迎宾路、江电路两侧三大区域进行重点开发建设。为充分发掘当地资源优势,在建立青莲、武都两个副县级旅游经济开发区之后又新建三合、厚坝两个工业园区。以15个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为中心城镇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经济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
【旅游事业健康发展】充分利用“李白故里”的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九黄环线精品旅游胜地。通过市场化运作,整体出让窦圌山、老君山、佛爷洞景区经营权,转让李白纪念馆门票经营权。启动太白碑林二期工程,投资400多万元在天宝山顶修建仿古建筑“太白楼”;创建窦圌山——佛爷洞、乾元山、李白故里三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划定二郎庙镇古阴平郡遗址和青林口古镇保护范围。青莲和青林口举办的桃花艺术节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前往观光旅游,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增收。
【困难和问题】2002年社会经济虽然总体上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市域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经济结构性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工业经济整体效益不高,新的增长点和优势企业群体不多;下岗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大,部分城市居民生活依然困难,社会保障体系尚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陈均谢小东)
三台县
自然条件全县总面积2661平方公里。2002年辖41镇22乡,44个办事处,940个行政村,9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耕地面积82488公顷。矿产4种。主要河流4条,涪江河最大,流经县境70.65公里。旅游景点24个。森林面积69798公顷。
人口2002年末,全县总人口144.9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8313人,比上年减少971人;死亡人口9653人,比上年减少259人。人口出生率5.7‰,人口死亡率6.7‰,人口自然增长率-1‰。总人口中,男性人口75.81万人,女性人口69.14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9.6∶100。农业人口128.81万人,非农业人口16.14万人。全社会从业人员87.9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47.72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5.52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4.75万人。全县少数民族25个1363人,其中回族502人。
经济概况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3.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8.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7.7亿元。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96.9,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3.1%。其中,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96.4,食品价格指数97.2,服务项目价格指数98.6。
农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5.4亿元,林业产值1.22亿元,牧业产值11.06亿元,渔业产值0.81亿元。粮食总产660591吨,油料总产83979吨,棉花总产206吨,水果总产55018吨,蔬菜总产257769吨,药材总产2611吨,生猪出栏1250312头,年末生猪存栏数630046头,牛出栏35109头,羊出栏150091只,家禽1244万只,兔出栏135万只,肉类总产量108913吨,禽蛋产量29700吨,牛奶1500吨,蚕茧4036吨。年末大牲畜存栏数92618头,全年水产品产量11200吨。
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2.7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8.38亿元;全部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2.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5亿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生丝539吨,机制纸及纸板518吨,饲料18886吨,食用植物油10299吨,电子元器件4373只,布3074万米,丝织品281万米,发电量38696万度,纱9668吨,黄磷2770吨,氮肥折纯7567吨,水泵12793台,人造水晶81765公斤,车圈126万只,水泥4510吨,通信电缆55682公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实现7.3亿元。工业效益综合指数63.3%。
全县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61354万元,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2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72.3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5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42亿元,完成技改投资0.33亿元,完成房地产投资1.5亿元,城乡集体、农村私人及其他完成投资2.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固定资产4.84亿元,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1.13亿元。房地产开发商品房销售面积14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4亿元。
国内贸易和旅游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实现县的零售额8.58亿元,县以下的零售额12.88亿元,实现个体经济零售额10.73亿元,餐饮业零售额4.2亿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5.1亿元。
全年旅游人数299.8万人次,旅游收入1.73亿元,接待国际旅游人数674人,国际旅游收入10.3万美元。涉外饭店、宾馆11个,其中星级饭店、宾馆5个。
交通邮电全县公路通车里程5088公里,其中,等级公路423公里,村通公路3950公里,新增村通公路128公里、32个村。全年公路客运周转量37505万人公里,公路货运周转量16020万吨公里,水运客运周转量195万人公里,水运货运周转量66万吨公里。
全年邮电主营业务收入6485万元,年末固定电话户58373户,其中市话22836户,农话30854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37000户,互联网用户730户。
财政、金融和保险全县组织财政收入24200万元,按所得税分享改革口径实现财政总收入21953万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6680万元。全县财政总支出41853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40629万元。当年财政供养人口26007人。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95亿元,占存款总额的88.6%。各项贷款余额23.2亿元。
全年各类保险保额113.7亿元,比上年增加3.3倍。各类保险赔款及期满给付支出1812万元,比上年增长37.8%。
科学教育全年争取重点科研项目14个,完成并投入生产的科研成果7个,其中古杉集团的“生物柴油分离技术及芥酸酰胺技术开发”项目被市政府授予科技进步一等奖。
年末全县有各类学校525所,在校学生总数22184人,专任教师9046人。职业中学3所,在校学生3396人,专任教师241人。普通中学100所,在校学生88068人,专任教师4451人。2002年初中招生27152人,高中招生550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4.3%。普通高校报考3332人,大专以上统招上线3258人。
文体卫生全县广播实现村村通,广播覆盖率达95%,有线电视通村达到822个,占全县村的87.4%,电视覆盖率达94.0%。
年末全县卫生机构132个,医院、卫生院床位2041张,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1862人,其中医生1132人。三台县人民医院承担的“纤支镜对X线阴性肺癌早期诊断的临床研究”科研项目成果,被市政府评为科技进步二等奖。
全年常年参加体育锻炼人口达69.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47.7%。全县涌现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1个、省级单项先进单位4个、县级先进单位22个。参加市以上比赛获金牌21枚、银牌16枚、铜牌9枚。向各类院校输送体育优秀人才62名。
【社会生活】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97元,人均消费支出4376元,其中食品支出1554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81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77元,农民人均消费支出1837元。
年末失业登记人口2062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67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27948人。基本养老保险金收入1662万元,支出1268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28505人。基本医疗保险收入5564万元,支出5599万元。民政部门按城镇居民人均最低生活130元标准,对9041户19677人发放低保补差补助642.5万元。
金融保险营业税入库66万元。
【加快路桥建设,做好养护绿化】全力配合市上如期完成“三(台)盐(亭)路”、“三(台)射(洪)路”征地拆迁补偿,“绵(阳)三(台)路”灵兴大桥段大塌方等问题解决处理;动工修建12个镇乡通乡油路109.3公里,全县63个乡镇通油路;修建村油路三条10.4公里,修建32个村村道路公路136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完成三(台)象(山)路、安(居)郪(江)路41公里标美油路工程建设;完成县境“五路一桥”183公里高等公路绿化;全力做好省、县道公路养护管理,省、县公路养护好路率,综合值分别达到92.76%、70.46%、81.5%、71.15%。
【狠抓林业生产,提高绿化水平】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积极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946公顷。其中退耕还林1709公顷,人工植苗73公顷,人工点播73公顷。幼林抚育6700公顷,封山育林653公顷,天保工程管护面积达69400公顷。全县有林地面积81359公顷,森林面积6979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6.2%。全年木材砍伐量2550立方米,油桐籽、核桃产量分别为1022吨和1298吨。实现林业产值1.22亿元。
【招商引资成效显着】2002年,全县共引进县外投资项目127个,项目投资总额6.4亿元,协议引资6.6亿元,到位资金2.4亿元。其中市以外、50万元以上项目48个,协议引资5.2亿元,到位资金1.8亿元,协议引资和到位资金同比增长26.45%和13.63%,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协议引资3.5亿元,到位1.8亿元的目标任务。
【公有制企业彻底改制】全县国有工业、商贸流通、粮食、二轻集体、供销社、城建、农口等122户公有制企业已彻底改制98户,改制面达80.3%。其中依法实施破产38户、拍卖1户、兼并4户、解体21户、民营18户、合资1户、股份制15户,实施“两个了断”、解除职工劳动关系13369人,剥离退休职工5250人,盘活存量资产5.9亿元。
【乡镇企业生产稳定,产销衔接良好】2002年,全县乡镇企业2498个,比上年增加1360个。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38.4亿元。其中:个体私营企业实现总产值35.1亿元,占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的91.2%。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7.2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1.1亿元。其中,个体私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8.5亿元,占营业总收入的88.8%。实现净利润7109万元,实交税金5579万元,其中,个体私营企业实交税金4809万元,占实交税金总额的86.2%。
全年乡镇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4亿元,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4.1亿元,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8%,工业销售收入11.4亿元,工业企业利润2221万元。
(王学廷)
安县
自然条件全县总面积1404平方公里。2002年辖20乡273个行政村。土地面积14.04万公顷,耕地面积3.46万公顷,矿藏29种。主要河流4条,安昌河最大,全长76.24公里。旅游景点10个。植被面积8600公顷,森林总面积达到61214.4公顷。
人口2002年底全县总人口50.29万人,167409户。男女性别比为52∶48。人口出生率6.24‰,死亡率5.86‰,自然增长率0.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58人。少数民族13个,共4300人。
经济概况2002年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6.0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第一产业增加值9.86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8.71亿元,增长14.4%,第三产业增加值7.46亿元,增长13.6%。三次产业的比例由上年的39.4∶32.7∶27.9调整为37.9∶33.5∶28.6。财政收入14200万元,支出20935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21348万元。固定资产投入48222万元,比上年增长11.5%。
农业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47194万元,比上年增长5.0%。粮食产量达到256724吨,农作物总面积1036062亩。粮食作物面积646905亩,平均亩产396.85公斤。经济作物面积325580亩,蔬菜瓜类总产183858吨。果园面积46000亩,总产121118万吨。畜牧业:全年牛出栏7070头,猪出栏52.5万头,羊出栏15000只。肉类总产量49768吨,蛋类产量15455吨,奶产量2203吨。水产业:池塘养殖面积1.85万公顷,全年水产品产量8799吨,比上年增长35.4%。总产值1.44亿元。
工业200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82896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83%,骨干企业14户,上交利税4500万元.年上交利税前三名的企业是:电力联营公司、银河公司、浮山公司。
建设环保完成基本建设22250万元,比上年增长73.4%。重点建设项目:新县城建设、罗浮山、千佛山建设。建筑业完成总产值8705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4635平方米。全年环境保护总投资360万元。
交通邮电邮政:年邮政业务总量635万元。电信:市话交换机11783台,农话交换机23173台,移动电话35000部,无线台站6个。陆路交通:通车里程551公里,年货运量417.1万吨,客运量484.2万人次,运输车辆1591辆。
商业·旅游消费品零售总额106138万元,比上年增长11.2%。市场面积11000平方米。商业从业人员9363万人。完成销售收入2018万元。旅游业年内接待旅游人数125.6万人次,年收入9270万元。
科技教育普通高中3所,高级职业学校1所,中等专业学校1所,普通中学23所,小学232所,幼儿园69所,成人技术培训学校21所。在校学生共计77652人,其中义务教育学段在校学生56601万人。教职工4115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高中入学率96%。
文体卫生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川剧团、剧院、文化中心共19处。儿童乐园2处,老干部活动室1处。有医疗、防疫、保健机构34个,床位1113张,卫生技术人员1101人。
社会生活年底下岗职工就业率65%。全年支出救济金25万元,比上年减少5万元。实现社会商业保费收入1606万元,赔款支出719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64元,人均住房面积11.8平方米。农民人均收入2508元。百户拥有电话16部,电视机114台。
【花HT《方正黑体_GBK》荄HT、长虹配套工业园区】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7亿元,增长10%;工业总产值4.76亿元;财政收入实现2385万元,增长13.2%。
全区引入和洽谈的企业共26个,按项目内容分,其中:工业企业18个,商贸企业2个,建筑项目6个;按工程进度分,截至2002年底:投产3个,在建7个,续建9个,正在洽谈和已签意向协议6个。协议引资(含意向)总计7.916亿元,其中,正在洽谈和签订意向协议项目的投资资金为3.043亿元,已落实项目投资总额为4.783亿元。到年底到位资金2.22亿元。
【新建千佛山罗浮山旅游产业开发区】3月20日,安县千佛山罗浮山旅游产业开发区挂牌成立。开发区设立中共安县千佛山罗浮山产业开发区工作委员会(简称党工委)、安县千佛山罗浮山旅游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简称管委会),分别为中共安县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办公地点设在桑枣镇。开发区域范围主要包括千佛山、罗浮山两个旅游风景区,及千佛山罗浮山一线的桑枣镇、茶坪乡、晓坝镇,面积325平方公里,总人口50762人。2002年区内共完成财税收入223.3万元。县旅游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已达4%。7月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所,对罗浮山风景旅游区10平方公里范围的景区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并把千佛山、罗浮山两大景区的总体规划与县内其他景区进行拼盘,整合旅游资源。10月23日,中规院已编制出总体规划的初步方案。
(杨晓灵)
盐亭县
自然条件全县总面积1648平方公里。2002年辖36个乡镇,470个行政村。土地面积16.8万公顷,耕地8.8万公顷。矿藏6种。主要河流5条,其中梓江最大,流经县境107公里。旅游景点5个。植被面积11.3万公顷,森林面积7.9万公顷。
人口2002年底全县总人口60.4万人,17.1万户。男女性别比为106∶100。人口出生率5.98‰,死亡率6.86‰,自然增长率-0.8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67人。少数民族8个,共7000人。
经济概况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2.3亿元,其中一次产业10.9亿元,二次产业3.5亿元,三次产业7.9亿元,固定资产投入3.8亿元。全年财政收入0.59亿元。
农业总产值16亿元。比上年增长8.8%。粮食总产量23.58万吨。农作物总面积7.8万公顷。粮食作物面积6万公顷,平均亩产219公斤。经济作物面积1.04万公顷。蔬菜瓜类总产315万吨。果园面积320公顷,总产0.87万吨。畜牧业:年末牛出栏3.8万头,猪出栏64.5万头,羊出栏33.1万只。肉类总产量7.8万吨,蛋类产量15070吨,奶产量180吨。水产业:从事渔业生产人员0.2万人,池塘养殖面积1.3万公顷,年产0.52万吨。
工业总产值13.7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完成利税590万元,实现利润800万元。企业总数9个,职工2.1万人。骨干企业5个,年上交利税1002万元。年上交利税前三名企业是盐亭县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丝绸集团托管盐亭分公司、盐亭龙兴燃气有限责任公司。
建设环保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8亿元。重点建设项目是交通建设、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建筑业完成总产值1.2亿元,实现利润200万元,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全年环境保护总投资42万元,比上年增长60%,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0.18%。
交通邮电年邮政业务总量2440万元,业务总收入1860万元。市话交换机20268台,农话交换机5600台,移动通讯载频容量19040个,无线寻呼台站4个。全县通车里程910公里,其中干线公路180公里,县乡公路420公里,每百平方公里通车里程57公里。年货运量180万吨,运输车辆730辆,客运线路22条。
商业·旅游消费品零售总额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市场面积4.9万平方米。居民消费总水平上升2.1%。商业从业人员4.1万人,完成销售收入3.72亿元。旅游业年内接待国际客人37人,国内客人0.98万人次,年收入16万元。
科技教育科技人员0.13万人。普通高中5所,高级职业学校1所,初中53所,小学360所,幼儿园871所。在校学生共计7.24万人,其中义务教育学段在校学生6.42万人。教职工4524名。适龄儿童入学率96.8%,高中入学率64%。
文体卫生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川剧团、剧院、文化中心共40处。儿童乐园2处。有医院67所,床位1170张,医生1080人。
社会生活年底下岗职工就业率68%。全年支出救济金590万元,比上年增长49万元。实现社会商业保费收入1308万元,赔款支出61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00元,人均住房面积13.5平方米。农民人均收入1959元,人均住房面积24平方米。百户拥有电话16部,电视机91台。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通过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经济得到稳定发展。粮食总产量实现恢复性增长,蚕桑、畜牧业的支柱地位得到巩固。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加大,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通过招商引资和深化企业改革,加快企业重组,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运行环境。继续实行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和县级领导联系企业制度,严治“企业”三乱,以食品、丝绸和化工为重点,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3.7亿元,同比增长10.3%。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良好】查处涉及个体私营企业“三乱”案件18件,减免个体私营企业不合理负担13万元。帮助“万里行”牌宫廷粉丝、川北畜产、活性白土、国栋、东方食品、开农粮油等产品和企业做大做强。规模以上房地产开发、装饰装修业和以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得到蓬勃发展。规范和新建19个市场,全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216户,私营企业63户,实现税收占全县总税收的39%。
【招商引资取得进展】招商引资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不断拓宽引资渠道,全年实现协议引资1.95亿元,占市下达任务8000万元的243%,实际到位资金9035万元。
【嫘祖文化旅游开发进展顺利】完成嫘祖陵首期工程建设,已建成的项目包括:直径118米的嫘祖墓祭祖广场,9米高、12米宽的雕塑碑亭,500米长、20米宽的石梯陵道,2公里的景区道路,2000平方米的停车广场。于12月26日~27日在盐亭、绵阳成功召开四川2002年嫘祖文化与经济建设学术研讨会。
(罗兵)
梓潼县
自然条件全县总面积1442.32平方公里。2002年辖32个乡(镇),329个行政村,15个居民委员会,2238个村民小组。总土地面积14.42万公顷,耕地面积2.87万公顷。矿藏4种。主要河流8条,潼江河最大,全长296公里。旅游景点11个。植被面积9.82万公顷,森林面积4.22万公顷。
人口2002年底全县总人口37.5546万人,总户数12.1910万户。男女性别比为101.6∶100。人口出生率5.47‰,死亡率6.6‰,自然增长率-0.6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60人。少数民族12个,共572人。
经济概况国内生产总值16.4亿元(当年价,下同),增9.33%(可比价,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6亿元(当年价),增7.0%(可比价);第二产业增加值4.6亿元(当年价),增9.96%(可比价);第三产业增加值5.2亿元(当年价),增12%(可比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9亿元,降7.78%。财政收入0.597亿元,增1.19%,财政支出1.44亿元,增22.03%;各项贷款余额6.5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8亿元,保险业务收入实现2100万元;城镇职工工资年收入7450元。
农业总产值9.9亿元,增15.6%,乡镇企业总产值8.7亿元,增78%,农民人均纯收入2080元。粮食总产量15.7万吨,增11.25%;棉花产量57吨,降54.76%;油料产量32561吨,增14.32%;生猪出栏37.97万头,增4.88%。实现粮经比例55∶45。杂交水稻制种22693亩,改造中低产田9000亩,川中项目投入240万元。
工业总产值6.9亿元,增42.7%。完成税利2043万元。企业总数293个,职工0.97万人。骨干企业10个,年上交利税0.11亿元。工业企业纳税总额增长22.6%。全年引进各类项目40个,总投资2.03亿元,已到位资金1.04亿元。新建经济技术产业园区、乡镇工业园区各1个。企业改制面达到95%,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工业经济新格局基本形成。年上交利税前五名企业为:梓潼供电局,立洁日化有限责任公司,绵阳西山肉联梓潼分厂,四川省丝绸公司梓潼有限公司,林江苎麻纺织有限责任公司。
建设环保基本建设投资0.88亿元,较上年降1.2%。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150万元,降95.9%。投资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18.3个百分点。工业“三废”处理率91.6%,增0.6个百分点。
交通邮电公路通车里程1503.6公里,其中国道41.8公里,省道67.6公里,县道197公里,乡道249.2公里,村道923.4公里,专用公路24.6公里。通车村数329个。邮电业务总量5477万元,增32.1%。
教育卫生普通高中2所,高级职业学校3所,中等专业学校1所,初级中学34所,小学245所。中学在校生18633人,增2.01%;小学在校生29547人,降7.08%;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增3个百分点。有文化馆(站)37个,医院38个,病床868张,卫生技术人员520人。
优势资源县境矿藏资源丰富。天然气储藏量可开采20余年。年内川西北石油钻井队在黎雅镇兰花村五社成功钻出日产110万方工民用天然气井,将转入绵阳、成都联网供工农业使用。生物资源比较丰富,有68种野生动物和近百种植物,40多种野生药材,尤以“梓潼凤桔”名扬海内外。县境有12个省级以上命名的旅游景点,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曲大庙,20余万株古柏林和“翠云廊”,古蜀道国家级森林公园,长卿山司马相如读书台、书厢石,三国军师诸葛亮饮马池、洗墨池等。2002年共接待海外游客1600人,国内游客27万人次,年创旅游收入630万元,增15%。
居民生活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8亿元,增12.99%。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2080元,增9.47%。城镇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8416元,增16.3%。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6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实现29平方米。每百户拥有电话18部,户平拥有电视机0.92台。
社会保障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单位182户,参保人数4924人,新增709人;参加工伤保险企业100户,参保职工1341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企业145户,参保职工4574人;参加生育保险单位100户,1156人。年内上交各项保费1755万元,各项保费支出1390万元。社会保障事业为全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企业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支柱产业】县委、县政府把劳务输出当作重要产业开发,把包袱变成财富。在县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指导下,各级政府年内组织69700人外出务工,占全县农村总劳力的43%,实现总收入3亿多元,人均增加收入789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7.9%。
【农村税费改革及配套改革见实效】县人民政府制定了税费改革配套实施方案,批准取消行政审批84项,行政审批收费10项,精减行政编制19%,分流人员74人,精减事业人员848名;撤并乡村小学32所,精减教职工75人。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税费改革后,全县亩均负担47.52元,农民人均负担60.65元,比税费改革前的2000年减少62.98%。
【精减村社干部落到实处】在农村税费改革中,下功夫精减村社干部,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全县换届选举前共有村、社干部4568人,其中村干部2063人,社干部2505人。换届选举后,实有村社干部2772人,精减1796人,每村精减8.4人,精减39.3%。其中,村干部1683人,精减380人,精减18.4%;社干部1089人,精减1416人,精减56.5%。因精减村社干部,农民负担干部的报酬减少215.52万元,下降39.3%。
【突出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绿色农业】梓潼县在2002年农业生产中,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大力推广葡萄套种、西瓜嫁接、礼品瓜高产栽培及“一次性施肥”等新技术。全年举办各类农技培训班112期,共培训农技骨干12.3万人次。全县种植作物实现种植面积38万亩,比2001年增加12万亩。无公害无污染绿色产品在32个乡镇“落地生根”,优质陈家河香稻、长卿山牌汤圆粉、梓潼凤桔、咸干花生等优质农产品,通过省、市“无公害产品”认证。全县种植高档优质糯稻、香稻21万亩,蔬菜6.4万亩,均比2001年有大幅增加;水果、花生、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及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种植面积增加25%。
(谢锡旭)
平武县
自然条件全县总面积5974平方公里。2002年辖25乡(镇),249个行政村。土地面积59.6万公顷,耕地21303公顷。矿藏30余种。主要河流14条,涪江最大,全长157公里。旅游景点4个。森林面积30.6万公顷。
人口2002年底全县总人口18.63万人,52018户。男女性别比:108∶100。人口出生率7.31‰,死亡率6.68‰,自然增长率0.6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1人。少数民族11个,共4.3万人。
经济概况财政总收入12891万元,总支出12802万元。国内生产总值6.5亿元,其中一次产业2.85亿元,二次产业1.85亿元,三次产业1.82亿元。固定资产投入2.83亿元。外贸出口创汇66万美元。
农业总产值4.28亿元,粮食总产量62015吨。农作物总面积703715亩。粮食作物面积544690亩,平均亩产114公斤;经济作物面积88205亩。蔬菜瓜类总产30576吨;果园面积7241亩。畜牧业:年末牛出栏11058头,猪出栏145115头,羊出栏39054只。肉类总产量13011吨,蛋类产量1610吨,毛产量3吨。水产业:从事渔业生产人员520户,池塘养殖面积410亩,年产0.3万吨。
工业总产值37300万元,企业总数310个。年上交利税前三名企业为:茶业有限责任公司、锰业集团公司、电力集团公司。
建设环保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7574万元。建筑业完成总产值6614万元,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
交通邮电年邮政业务总量1491万元,业务总收入1168万元,固定电话用户11298户,移动用户6147户。全县通车里程1241公里,等级公路864公里,等级外公路377公里。年货运量9402万吨公里,客运量11162万人公里,运输车辆774辆。
商业·旅游消费品零售总额21625万元,比上年增长12%。旅游业年内接待国际客人238人,国内客人23.5万人次,年收入3800万元。
科技教育科技人员3575人。普通高中1处,高级职业学校1处,初中14处,小学104处,幼儿园7处。在校学生共计27787人,其中义务教育学段在校学生26992人。专任教师1582名。适龄儿童入学率99%。
文体卫生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川剧团、剧院、文化中心共4处。老干部活动室1处。有医院9所,床位540张,医生505人。
社会生活实现社会商业保费收入739万元,赔款支出511万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5701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732元,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县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亿元,比上年翻一番。12项重点建设工程完成投资3.5亿元,为年计划的156%。农电网建设与改造、九环线(平武段)水泥路建设工程、通村公路、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自一里水电站、平松公路改造、东皋湾干道、生态肉牛产业化工程顺利开工建设,完成锰业集团一期工程建设任务。
【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积极开展了4户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试点、6户企业的公司制规范和改造以及7户企业的有序退出。所有制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409户,其中:私营有限公司21家,个人独资企业8家。全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002户,从业人员3108人;私营企业发展到87户,从业人员265人。
【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继续加强与省内外友好客商往来,成功举办首届平武投资项目推介会。全年引进国内资金项目20个,协议引资8.1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5983万元。其中,2002年上项目7个,协议资金7.7亿元;独资项目9个,到位1980万元。经过8年努力争取,总投资28亿元的火溪河水电梯级开发工程项目于2002年5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成效显着】全年共查处各类经济违法案件351件,立案210件,案值总额34.6万元,罚没金额入库18.8万元。开展集贸市场整治立案查处115户;对药品经营户乱打广告、无照经营等行为进行清理,处罚款3.11万元,销毁价值1万余元的假劣药品及医疗器械;对农资、种子市场进行专项检查,查处17户无照经营户;净化文化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立案查处12户,责令限期整改5户;开展“金轮行动”专项整治,立案查处12户;加大节假日市场、广告市场和公司出资行为的排查力度,没收过期变质食品饮料等15个品种2335瓶(袋),查处广告违法案件43件,没收骗取营业执照案非法所得8.6万元,对虚假出资案处罚款2.1万元上缴国库。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创新初见成效。全县11个乡镇新开通“四川农经网”,建成村级信息服务站。组织申报市级重点科技项目14项,储备项目10项。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成效显着,木皮藏族乡中心小学获得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地球奖”奖金3万元。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县初中正常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5.8%,高考被普通高校录取175人、重点院校17人。全面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排除危房面积约6000平方米。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9月16日,举办首届“王朗白马风情节”,省、市领导及来宾1600多人参加。召开了白马藏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研讨会,同时举办大型文艺表演,白马寨旅游开寨仪式和旅游商贸交易活动。通过这次大型活动,打造了平武旅游品牌,在全省、全国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周”活动,全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率达到30%。巩固广播电视“村通”成果,完成东皋新城区光纤电视改造,实现平武直属光纤网零的突破。
(何代华)
北川县
自然条件全县总面积2869.18平方公里。土地面积28.69万公顷,其中耕地1.31万公顷。可开发矿藏10余种。主要河流5条,其中湔江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县境干流长47.9公里。林地面积24.20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15.60万公顷。主要旅游景区6个。
建制人口经省人民政府批准,2002年12月恢复建立了桃龙、墩上、马槽、都坝4个民族乡,自此,全县辖20个乡镇278个行政村。2002年底,全县总人口16.06万人、4.5万户,男女性别比为112∶100。人口出生率7.68‰,死亡率6.62‰,自然增长率1.06‰。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6人。少数民族12个,共9.54万人,其中羌族9.5万人。
经济概况财政收入3997万元,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6295万元,各项贷款余额61747万元。国内生产总值6.02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55亿元、1.63亿元、1.8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1亿元。
农业总产值3.94亿元。粮食总产量5.23万吨,粮食作物总面积23.35万公顷。蔬菜瓜类总产35.8万吨,果园面积513公顷,总产0.1万吨。畜牧业:全年出栏牛0.88万头、猪17.03万头、羊20万只,肉类总产量1.78万吨,蛋类产量2142吨。水产业:池塘养殖面积14公顷,年产量105吨。
工业总产值4.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11户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31亿元,增长12.6%,入库税金1730万元;全县企业总数2638个,职工10889人。年上交利税前三名企业:四川夏禹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北川县华星硅业有限公司、北川县建诚木业有限公司。
建设环保年内建筑业完成总产值7172万元,实现利税472万元,房屋建筑竣工面积9500平方米。
交通邮电邮电年业务总量804万元,其中邮政152万元。程控电话装机容量12519门,市话装机3915户,农话装机4893户,移动电话用户4893户。全县通车里程993.6公里,其中一、二、三级公路139公里,四级公路172公里。年货运量3304万吨公里,客运量10209万人公里。民用汽车拥有量496辆,客运线路8条。
商业旅游消费品零售总额2.02亿元,比上年增长6.9%。集贸市场17个,7万多平方米。商业从业人员5977人,商品销售总额15720万元。旅游景区接待游客42.06万人次,其中国际游人0.51万人,年收入3047.24万元。接待外商12人次。
科技教育科技人员3097人,年内获得科技成果奖16项。普通高中1处,职业高中1处,初中10处,小学135处,幼儿园19处(其中教育部门办2处)。在校学生24749人,其中义务教育学习段在校学生2379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6%。
文体卫生文化馆、图书馆、川剧团、影剧院、文化活动中心共5处,儿童乐园1处,老干部活动室10处,医院31所,床位392张,医生264人。
社会生活下岗职工再就业率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41元,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1989元,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百人拥有固定电话5.48部、移动电话3.05部,百户拥有电视机100台。
【各项改革初见成效】28户国有企业改制,34户企业破产重组,消除不良债务1.8亿元。引进外地资金壮大县内企业规模和实力,新增税收超过10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交税金173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43.3%,工业强县效果已经显现。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切实推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统管统派、县乡部门综合预算,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范围进一步扩大。全面实行干部、教师、职工工资和低保生活费由财政直发。财政改革经验在全市、全省推广,财政工作受到国家人事部、财政部表彰。教育卫生、商贸流通等各项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
【投资环境大大改善】绵─安─北一、二级水泥路建成通车,北川至绵阳的行车时间由原来的2小时缩短到40分钟。两桥一洞、成(都)青(川)路县城过境段扩建工程竣工,曲(山)桂(溪)路、北(川)茂(信)路油路、标美路相继建成,县境交通状况大大改善。加大县城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力度,初步实现亮、绿、净、美。日供水1万吨的龙尾山净水厂投入使用,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各乡镇(除新恢复乡外)开通了程控电话,60%的乡镇开通了移动电话。全面实施天然林禁伐和退耕还林工程,已完成退耕还林7.2万亩,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认真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取消行政审批项目422项,占原有审批项目的57.3%;推行一站式服务,提高了办事效率。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县委、县政府确定“以猿王洞为门户,以大禹为品牌,以小寨子沟、千佛山、禹穴沟开发为重点,以羌寨民族风情为特色”的旅游业发展总体思路,单设县旅游局,编制了《北川县旅游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中期规划》。猿王洞自然风景区自1998年以来,已累计投资近1亿元,已具有观光、探险、休闲度假、会议接待、停车住宿、餐饮娱乐、旅游购物等综合服务功能,有从业人员200余人,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成为绵阳十佳景区之首。千佛山生态旅游区开发进展顺利,一期工程(安县境内)即将对外开放。位于香泉乡境内的“香江湾羌寨风情文化村”已投入资金1100多万元,即将对游人开放。桂溪乡境内平通河漂流于2002年5月正式接待游客,金宝山自然风景区、黑沟森林公园、南河沟自然风景区开发建设工程相继启动。青片乡自2002年5月陆续兴办的多家具有民族风情和自然生态旅游特点的农家乐,当年接待游人3万多人次。集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365bet投注盘口_365bet官网中国官网_bt365最新网址重点旅游区──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开发项目及小寨子沟生态旅游开发项目正在跟踪洽谈。全年接待游客42.06万人次,旅游收入3047.24万元。
【欢庆羌历年,喜迎十六大】11月5日(农历十月初一)是羌族同胞的羌历新年。4~6日,县委、县政府组织开展了规模宏大的“欢庆羌历年,喜迎十六大”系列庆祝活动。举行大型民族风情歌舞晚会和庆祝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国家、省、市、县领导、新闻记者和数万群众观看了表演。11月7日,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新闻联播中播发了大禹故里北川县各族群众隆重举行“欢庆羌历年,喜迎十六大”庆祝活动的盛况。
【成功举办全国首届禹羌文化学术研讨会】11月5-6日,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北川县人民政府在北川县举行全国首届禹羌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共100余人参加会议,会上收到论文及发言提纲30多篇,10多位专家、学者在大会发言。与会专家、学者参观了大禹纪念馆、禹王庙、石纽山及禹穴沟。研讨会对“禹生石纽”在北川达到广泛共识,认为将禹和羌联系起来研究是一大创新,希望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加强与国内外大禹及夏文化研究团体的联系,尽快筹建全国性大禹研究会,促进禹羌文化研究朝着纵深方向发展,促进北川旅游和经济全面发展。
【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2002年,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外来客商到北川投资的优惠政策,设立招商局,实行招商引资责任制。到年底,共引进企业31家,合同利用资金24.5亿元,到位资金1.58亿元。
【通口河开发全面启动】6月26日,365bet投注盘口_365bet官网中国官网_bt365最新网址人民政府与四川巴蜀电力开发公司在富乐山国际大酒店举行通口河电站开发协议签字仪式。设计装机4.8万千瓦,静态投资4亿元的北川县通口水电站建设工程于9月8日动工,11月22日成功截流,预计2004年6月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四川巴蜀电力开发公司拟对通口河进行梯级水能开发。待通口水电站竣工后,将陆续启动设计装机2.1万千瓦,静态投资1.72亿元的邓家电站和设计装机20万千瓦,静态投资17.46亿元的漩坪水库电站建设工程。通口河流域水能资源的全面开发,对于促进北川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谢兴鹏)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县(市、区)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