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 毅――为官贤明 立身为清
景毅,字文坚,生卒不详,东汉后期梓潼人。少年在家勤习经史,用礼义检点行为,“��读书,拳拳侍亲”,颇受邻里称颂。阳嘉元年(132),被广汉郡太守丁羽察举为孝廉。东汉司徒(丞相)看重他擅能“治剧”(有能力处理特别棘手的事务),任�阳侯相、高陵县令,后迁侍御史(中央的监察官)、益州太守、益州都尉。年八十一而卒。
景毅重视文化教育,主张礼义教化百姓,政绩显着。《华阳国志》赞其:“文坚亟载,南面怀民”。
任高陵县令时,景毅劝农桑,办学校,开导百姓要互相礼让,和睦相处。因其政绩显着,被升为朝廷侍御史。任侍御史期间,将儿子景顾送到司隶校慰李膺门下。后因“党锢之祸”,李膺被诛,其门生故吏亲属都受到牵连,均被收监服刑。宦官掌握的名单漏掉了景顾的名字,故景氏父子未受追究。景毅却慨然叹曰:“既然有罪,岂可漏夺名籍,苟安偷生。”即禀报朝廷,请求处置。朝廷免去景毅侍御史之职,调任武都令。
后升任益州太守,因为政清廉,深受百姓爱戴。当时益州经过战乱,物价飞涨,斗米千钱。景毅就任后,见民疾苦,就减轻赋税,兴利除弊,使全郡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复苏。两年后,米价降为斗米八钱。因景毅在益州任上,政绩政声突出,三府(汉设掌管全国军事的太尉、管教育的司徒和管理全国工农商等实业兴革的司空,合称三府)就向汉献帝推荐景毅回朝廷任议郎。景毅看到朝廷宦官专政,腐败至极,便再次辞官,回乡隐居。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景 毅――为官贤明 立身为清